-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带答案虚词7-8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焉能行之?”(《史记?甘罗》)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3.表示感叹的语气。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宜乎百姓之为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二)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④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与蔺相如》)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②武留匈奴凡十余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武传》)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与蔺相如》)
②仆以口语遭遇此祸。《报任安书》)
③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鸿门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与蔺相如》)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三)助词
1.作语助,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表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