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每年夏秋季来台湾与
在熱帶海洋的海面上,當海水受太陽照射,氣溫逐漸升高,而容易蒸發為溫度高、溼度高的水氣,散布到空氣中。熱空氣上升以後,四周的冷空氣便向這個空間填補,然後,冷空氣又因太陽照射變成熱空氣,再度向上升高。如此循環不已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熱帶低氣壓」。 低氣壓形成後,四周的高氣壓網低氣壓流動,便如此形成了風,接著再與季風、信風相遇,產生一個猛烈的的旋渦,再加上地球的自轉,低氣壓就形成一個熱帶風暴。於是,旋渦越來越深,風越來越大,而達到每秒17.2公尺的風速(相當於8級風)時,終於達到了颱風的標準(輕度颱風)。 這時,廣大的洋面繼續供給充分的水氣,形成組織的螺旋雲帶,颱風的威力不斷增強,開始對地球上的動、植物構成威脅。所以,颱風除了各地的俗稱以外,還有個正式的學名「熱帶氣旋」,因為它通常發生在夏天的赤道附近。 從高空俯瞰颱風,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規模的空氣旋渦,直徑大約數百公里,有的可達一千公里以上,雲層成螺旋狀,以逆時鐘方向往中心匯合,而沒有雲層的中心成圓形或橢圓形,這就是「颱風眼」;颱風強度越強,颱風眼越清楚。 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而且氣壓越低,颱風強度越強。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沒有暴風雨,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颱風強度減弱時,颱風眼就逐漸模糊,因此,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 颱風的暴風範圍相當大,其半徑可由約一百公里大到三、四百公里;由於氣象雷達無法看到它的全貌,僅憑文字也不易描述詳盡,雖然現在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測,顯示出整個颱風中高層的結構,但卻無法看到內部詳細的結構。 在颱風內部,早期由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實際飛進颱風內部觀測,得知颱風大致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其高度曾觀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在這龐大的環形雲柱中心部分是無雲或雲層很薄,是風雨很小或沒有風雨的區域,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向外,剛離開颱風眼處,即是雲層最濃厚而風雨亦最大之處,漸向外則雲層漸高也漸薄,風雨也漸弱。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公元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2000年1月1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颱風名稱將全部更換,改編列為140個名字,共分5組,每組28個,分別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中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再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指定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僅包括過去慣用的人名,而且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因而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7成4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氣,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和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漩渦等,此均以夏、秋季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7、8、9、10月,其他月份較少,尤其是12月至翌年5月間則更少。 颱風初形成時,風力不強,威力亦不大,但只要條件適合,就會逐漸發展。例如當熱量和水分的供應充足時,會使上升氣流旺盛,大量的水氣因上升冷卻而凝結成雲致雨。凝結時會放出熱量,稱為潛熱釋放,這些潛熱可增加氣流向中心聚合與上升運動的力量,以此循環不息,颱風就會越來越強烈了。 當颱風登陸後,情形就不同了。由於陸地水氣供應較缺乏,發展不易,並且陸地山巒起伏,地形阻擋,摩擦作用明顯,颱風因而漸漸衰弱而終於消滅,很少能深入陸地。颱風登陸如菲律賓、台灣、日本等海島地區時,將減低其威力;在穿過陸地再回到海上後,由於水氣供應增加,有時,颱風的威力會再度增強,民國75年8月的韋恩颱風即為最佳之實例。 西太平洋的颱風多半都發生在菲律賓以東的海上,如加羅林群島等地,這些地方都是在北緯10度左右,也就是在東北信風帶內,同時太平洋上在夏季經常有高氣壓,颱風形成後就跟隨高氣壓南緣的順時針環流向西至西北行進,有時也會向西北或更偏北的路線行進,端視當時颱風周圍氣流方向而定。一般常是指向台灣的方向,當颱風漸漸行進到北緯20至30度間時,已到高氣壓的西側邊緣,而漸轉向北進入西風帶,受西風影響轉向東北。菲律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