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课件 犯罪客观方面.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总论课件 犯罪客观方面

华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邓定远 刑法总论课件 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对犯罪的客观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加以理解: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犯罪客观要件一般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环境要件。 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必要要素) 行为对象等其他因素,刑法分则条文规定为某种犯罪的必要条件的,则是该种犯罪的构成要件。(非必要要素)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 危害行为,是指在行为人意识支配之下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 有体性 有意性 社会性(侵害性或危害性)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具有物质性(物理表现)。包括积极的活动(动)与消极的活动(静)。(有体性) 它能够作用、影响外界,使外界发生变化,也就是能使外界发生某种结果。 当代中国刑法坚持的原则 坚决反对“思想犯”和“文字狱” 对犯罪意图没有外化为行为之前不得将其作为犯罪进行打击:纯犯罪思想不是犯罪;犯罪意图的单纯流露和表达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除非将该思想进行传播和对他人进行煽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主观上是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的行为:有意性 我国刑法第16条、第28条 1.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三)从形式上看是刑法明确规定的有害于社会的行为:社会性 危害性或有害性:行为自身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具有高度威胁,任其实施和发展足以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 作 为 作 为 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除具备危害行为的上述基本特征以外,其特殊性在于: ★作为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 例如:持枪瞄准他人射击,按倒一名妇女实施强奸行为等。 ★作为不是仅指单个的举动,而是通常由一系列积极举动组成。犯罪人要实现其犯罪意图,完成犯罪行为必须通过一系列积极动作。 例如:抢劫行为,由接近被害人,实施暴力或威胁手段,夺走财物等一系列动作组成;入室盗窃行为,由门进入室内,翻动物品,窃取财物等一系列动作组成。 作 为 ★作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大多数刑法条文是禁止性规范,由危害社会的作为构成犯罪。 例如:《刑法》第232条中规定 “故意杀人的,处……”便包含了禁止实施故意杀害行为的意思。 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不能把作为等同于亲手实施的行为 不作为 不作为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4)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 例如,成年人带孩子去深山打猎,他就布保护孩子生命和健康的义务;再如,汽车司机交通肇事撞伤人,他就有立即送被害者去医院抢救的义务。若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不作为。 争议:先行行为能否包括犯罪行为?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末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已造成危害后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不是一般的危害性。 评析 不作为犯的分类 刑法理论一般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纯正的不作为犯 (真正的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 例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第422条的拒传军令罪、第429条的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等。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不真正的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 例如:父母对处于饥饿状态的婴儿拒不喂养或对病中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幼家属不予救治而眼睁睁看其死亡的。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不纯正不作为犯追究刑事责任的基础是不作为行为和以常态体现出来的作为具有“等价性”或“相当性”。 1.行为人有作为义务与法益保护人(保证人)的地位(对处于危险状态的法益居于排他性的支配地位) 2.存在危害结果发生的高度危险 3.有阻止危害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4.没有阻止危险致危害结果如期而至 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 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单纯逃逸:没有进一步恶化被害人的处境,属于本罪的加重犯)  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不作为的转化犯:进一步恶化了被害人的处境,增加了结果发生的危险) 案例 彭到贺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