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教案精选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概况一、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中医学在儿科方面有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杰出贡献,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儿科学术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起源、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学术争鸣、充实提高和不断创新的阶段,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1.萌芽期 远古至南北朝 ( 420 — 589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科的萌芽。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起源——公元前30世纪起至战国时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长沙),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 chi )”的记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黄帝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最早的儿科医案——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2、形成期 从隋唐到宋代( 960 — 1279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并规定学习五年后,考试合格才能作为儿科医生。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小儿养育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是较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专篇,按症状分类归纳各种小儿疾病。收录儿科用方380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作者有巫方、师巫 和卫汛 ( 张仲景弟子 )流行于唐末宋初,首创“ 纯阳 ”理论,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其学术成就: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五脏所主”、区分五脏寒热虚实;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②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③四诊中尤重望诊,总结面部望诊“目内证”“目上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古代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的详细描述,区别麻疹、天花、水痘;④化裁古方,创制新方:根据儿科特点立法制方—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等。134方,以中成药为主。⑤详论儿科治法:五脏补虚泻实。对惊风的独到认识—急惊用凉泻,慢惊用温补的治疗大法。明确鉴别惊风与癫痫(痫的特点是“口作五兽声”);⑥对疳证的独特见解—“疳皆脾胃病”。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