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组世界史下册辅导(一).ppt

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组世界史下册辅导(一).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组世界史下册辅导(一)

考纲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建立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一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2具体特征: (1)1917年“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为现代史的开端。 (2)巩固政权时期(1917——1921)经济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打败了内外敌人,巩固了政权。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21——1925)经济上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政治上苏联建立。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方针;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体制。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 客观上: ①经济状况: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②社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 ③一战的影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主观上: 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成熟,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同时还有广大的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 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 2. 经过: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对立。 (3)《四月提纲》,指出了革命的任务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 (5)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3. 历史意义: (1)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新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3)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4)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的特点: 首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 其次,它走得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又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通过暴力完成革命。 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相对落后”的国情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历史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①落后的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 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沙俄统治者同少数民族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同封建农奴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其它帝国主义的矛盾,广大劳动群众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错综交织、空前激化。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造成了俄国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长期依赖于被全体人民所痛恨的沙皇专制制度;二月革命中仓促掌握政权,缺乏经济实力和政治经验,容易被革命人民所推翻。 ③由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给俄国造成了比其它任何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更严重的破坏,加剧了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④历史的落后性使俄国到20世纪初还有民主革命的任务,而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序幕和阶梯。 (二)苏俄巩固政权的斗争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敌视新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 内外政策: 对内政策: (1)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红军。 (3)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 E、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对外政策:1918年,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从而巩固新生政权。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争,红军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俄政权得到了巩固。 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1)经济方面: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大旱造成了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方面: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