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十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汇编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十三期工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分公司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十三期工程》
修改索引
序号 修改后页码 修改内容简要说明 1 2 3 在环境管理目标值中补充了电场强度指标 3 核实了本地已建的GSM基站数目 4 补充说明了项目利用电磁辐射传递信息的特点,项目环境评价的重点应是天线附近区域 5 补充了测量方法的描述和测量数据的说明进一步补充监测抽样的代表性和包络性 6 35 补充说明了本工程基站没有在区域电磁辐射水平 7 53 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应进一步强调天线附近限制和防止公众接近的措施 8 58-61 补充了公众参与受访者的明细信息 9 补充了建设单位对公众意见的回应 10 对评价基站的建设性质、共址情况作了补充说明;并补充了基站各参数的单位;核实了电磁辐射预测结果 12 86-88 补充了网上公示的截图
项目名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分公司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十三期工程文件类型:报告书
评价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法人代表:
评价单位: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编写人员:
编写人员 职称 负责内容 签名 B28280041200 教授级高工 总论、项目概况、工程分析、
损益分析、管理制度、结论与建议 工程师 电磁辐射预测与评价、公众参与防污措施 杜玉玲
助理工程师 电磁辐射现状与评价数据分析 B28360070500 高级工程师 审 核
其他主要参与人员:
目 录
1 总则 1
1.1 项目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1
1.3 评价标准 2
1.3.1电磁辐射环境标准 2
1.3.2环境管理目标值 3
1.4 评价范围 3
1.5 环境保护目标 4
1.6 评价因子 4
1.7 评价目的 4
1.8 评价重点与流程 5
2 项目概况 6
2.1 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6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9
2.3 建设规模 9
2.4 企业概况 10
3 工程分析 11
3.1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1
3.1.1 功能和组成 11
3.1.2 网络覆盖 14
3.1.3 网络优化 15
3.1.4 GSM系统的主要特点 15
3.2 GSM系统的接口分析 16
3.2.1 工作频段的分配 16
3.2.2 无线接口的干扰保护比 17
3.2.3 无线接口使用的FDMA/TDMA的多址技术 17
3.2.4 无线接口上的信道 17
3.2.5 时分多址技术(TDMA) 18
3.3 GSM网络结构 19
3.3.1 全国GSM移动通信网的网路结构 19
3.3.2 省内GSM移动通信网的网路结构 19
3.3.3 移动业务本地网的网路结构 20
3.4 移动通信基站 20
3.4.1 功能和组成 20
3.4.2 基站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1
3.4.3 天线 23
3.5 基站辐射源分析 25
3.6 基站其他污染因子分析 27
4 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28
4.1 自然环境状况 28
4.2 社会环境状况 29
4.3 电磁辐射源调查 30
5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1
5.1 一至十二期基站测量结果回顾 31
5.1.1 一至十期基站测量结果回顾 31
5.1.2 十一期基站测量结果回顾 33
5.1.3 十二期基站测量结果回顾 33
5.2 十三期基站电磁辐射水平现状调查 34
5.2.1 质量保证 34
5.2.2 调查结果 35
5.3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现状评价 45
5.3.1 前期基站电磁辐射水平回顾 45
5.3.2 十三期基站电磁辐射水平现状评价 45
5.3.3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现状总结 45
6 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6
6.1理论预测 46
6.1.1 预测模式 46
6.1.2 预测结果 48
6.2类比实测 49
6.3基站电磁辐射分析评价 51
7 污染防治措施 52
7.1 选址与设计 52
7.2 运营与维护 53
7.3 环境风险防范 54
8 公众参与 55
8.1 公众参与目的 55
8.2 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 55
8.3 公众参与结果及分析 56
8.4 公示反馈情况 62
8.5 公众意见分析与问题解决对策 63
8.5.1 支持意见分析 63
8.5.2 反对意见分析 63
8.5.3 公众意见的分析及解决对茦 63
8.6 小结 64
9 损益分析 65
9.1 社会经济效益 65
9.2 代价分析 65
10 环境管理制度 67
10.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