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

.250.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也明显高于黄芪。由此可见,四君子汤为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基本组方。清代·吴仪洛能 够灵活运用四君子汤,并明确提出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痛。由于中医对胃痛的认知有二千多年历史,《内经》开始已有记载,古今文献卷峡浩繁, 未能在本次整理中全部把握,有待在将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赵英强路美娟杜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摘要:本文从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中药抗心房颤动的治疗研究及现代医学对房颤 的治疗出发,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具 有效力高、副作用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关键词:房颤;中医药;研究进展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胡大一等 在我国13 个省份进行了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 率(0.90,6)高于女性(O.7%),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心1,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 并且随着近几年心肌梗死、心衰患者的存活率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增长,房颇的患病率有增多 趋势。治疗房颤的西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非药物疗法作用有限,等待进一步的研究;中药 以其高效能、低毒性等优点,为房颤的治疗开阔了思路。1.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房颤中医归属于心悸、怔忡、促脉、雀啄脉等范畴内,其发生主要与心气胆气虚、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其主要症状为心悸,脉结或 代,常伴有头晕、胸闷等症状。1.1房颤的脉象房颤的脉象分为如下几类:(1)脉象快速型:如数脉、疾脉、脱脉等;(2)脉率不规则型: 如促脉、结脉、代脉、散脉、涩脉等;(3)怪脉:如釜沸脉、屋漏脉、解索脉、雀啄脉、虾 游脉、弹石脉、转豆脉等。I.2病因病机心房纤颤的病机实质为本虚标实,尤以本虚为关键。其病因病机,各家认识不同。周仕 亮暗1认为心阳或心阴兼而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王金玺H1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251.阴虚火旺,心失所养,虚火上炎及心血瘀阻而致心阳妄动。吴鸿隋1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本病 的发病机制,认为无外乎“虚”、“瘀”、“热”三字,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 1.3辨证论治综观近几年的文献报道,到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有人分为心阳虚、心气虚、 心血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痰浊瘀阻、水饮凌心七型,有人分为气血两虚、气阴两虚、 心阴不足、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心血瘀阻六型,但都以本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为共识。张 绚邦№1认为持续性房颤以肺脾气虚为主的病理,常根据“肺主一身之气,心主一身之血,脾主 生发之气”的道理,以保元汤、百合地黄汤合为主方,肺脾气生,心血得养、气血谐和,怔忡自 平。张绚邦坚持“心病治肾”的原则,持续性房颤而见心脏火旺、阴虚阳亢者,宜自滋肝补 肾的同时。加重平肝潜阳之品。宋青等口1把3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四型,心血不足、 瘀血阻络。刘梅等睛1报道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型和痰热壅结型。 1.4经方治疗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来源于《伤寒论》,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等九味药材 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复脉之功效,历代医家均将其作为治疗心律失常(即中医所谓“心动悸, 脉结代”)的要药.近年来,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颇多,临床应用也 日趋普遍。关洪峰瞪1通过实验得出加味炙甘草汤转复心力衰竭并发的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达 65.23%。说明加味炙甘草汤对心力衰竭并发的阵发性快速型房颤安全且有效。生脉散最早见 于金.张元素{:医学启源》:“麦门冬,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 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 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医 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1.5实验研究目前中药发现了不少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份,单方或复方,主要有生物碱类、强心药类、 黄酮类、皂贰类、香豆精类、菇类、挥发油类、普遍酚类、各种粗提物等。谢世荣等n叫实验 证实,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生物碱甘草次酸,具有显著拮抗CCal2hhc混合液诱发的小鼠房 颤或房扑的作用。耀植等uu将具抗凝治疗指征的房颤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来治疗 基础上,分别加服红花和华法令,观察服药期间左心房血栓形成、栓塞发生情况。结果发现红 花能改善TXA2/PGl2关系失衡,可能有防止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减少栓塞并发症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1.6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