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博物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人博物馆

一个人博物馆   他身无分文,别人却称他“千万富翁”,因为他一个人收藏着一座城的历史。他说:“这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一生最后的奔波。”   一个人,对一座城似乎微不足道;一座城,有些事却离不开一个人。      ■ “诗城”在这里重生      “旧城的文物都搬过来了吗?”奉节县宝塔坪一处坡地旁,阳光下的赵贵林额头汗珠密布,他正指挥一帮工人砌墙打井。   他脚边垒放着一溜有着凹坑的石头,这就是著名的“三峡纤夫石”。那一个个凹坑,是纤夫们赤脚在石头上磨下的印迹。这是他从一些居民手里“淘”来的宝,“以旧整旧,要的就是旧材料”。   老赵扩建的,是他的“梦工厂”――诗城博物馆。   就在他身后20米处,一栋三楼一底的土家建筑,与著名的白帝城遥遥相对。淡黄色的外墙是上世纪初典型奉节民居的古朴风貌,屋里陈列着奉节这座三峡库区历史文化名城从史前到现代的大量文化遗存。   诗城博物馆虽然“相貌”普通,展示条件落后,但却堪称“世界级”。   这里有科克伦、阿迪力横渡夔门的钢丝,有“巫山人”发现者黄万波教授提供的奉节古人类化石资料,有英法探险者勘测奉节天坑地缝的所有典籍,有守护甘夫人墓的千年黄连树树根……   “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奉节的历史人文风貌。”说起这些遗存,老赵总是兴致盎然,“现在有15个展厅,面积近3000平方米,包括三峡诗歌精彩华章、古城奉节大爆破、百年老家什、水下的三峡风景等。”   这里还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展厅,展示的全是生活在奉节的普通人。其中一个展柜,有几百本奉节老百姓的日记,游客能在这里触摸到静静流淌的岁月。   搬到新城的奉节人,很乐意坐上20多公里的公交车,来博物馆“怀旧”,摸摸曾经睡过的木床,拍拍曾经泡菜的坛子,他们告诉老赵:“这让我们想起了以前的生活。”   74岁的老婆婆周文玉指着老城照片上的一个点,泪洒衣襟:“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啊,现在,已经成为奉节最终淹没线的坐标指示点――175米。”   “这辈子,我还会来。”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局长五十川伦义看过诗城博物???后,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一个人来保存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我真感动,我觉得他是现代的愚公。”      ■ 从大东门民居开始      一个人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时,往往从某个细节开始。老赵要建博物馆,这还要从奉节拆迁时的一座民居说起。   2002年1月20日,“三峡库区第一爆”在奉节炸响,古城沉入江底的命运已不可更改。看着江水上升,刚从县旅游局退休的老赵,心里隐隐作痛。   当时奉节老城拆迁包括了大东门民居。大东门民居是清末民初的商肆群落,构图简练,厚重朴实,细微处精细有致。作为商肆,它是研究三峡古代商贸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东门民居,原本列入了库区文物搬迁保护名单,预算为590万元,2000年底因“文物经费紧张”,这个项目被砍掉了。   “像大东门民居这样三楼一底的商肆,在清末民初非常罕见,这在那时完全就是高楼大厦。”北京的两位文物专家到奉节调研,看到即将消失的大东门民居时,不停地摇头惋惜,“这可是奉节曾经辉煌的见证啊!”   老赵因而萌生出私人筹钱保留的念头。理由很简单:我是奉节人,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把这个民居从旧城搬走,再找别处建起来。”老赵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大东门民居风貌保护研究”被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由三峡建委移民开发局拨了20万元。其余的,就得老赵自己想办法――据预算,这项搬迁至少需要200万元。   听说老赵要把一辈子攒的10多万元投进去,老伴一下子急了:“70多岁的妈妈身体也不好,一家人每月吃饭还要1000多元,有个三病两痛的要用钱怎么办?”   为此,她和老赵磕绊了一段时间,但老赵很聪明地带她去了一趟县城――“看到不少居民把雕花的门窗拆下来当柴烧,老伴心疼得眼泪直掉。她娘家原来也是那种挑檐的阁楼,她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少女时光。”   回到家,不等老赵开口,老伴就把积蓄全拿了出来。但这还是远远不够啊,于是老赵又打起了妹妹的主意。一番软泡硬磨,妹妹终于答应借出20万元。还差,老赵一咬牙,向银行贷了60万元。   2002年10月,“大东门民居搬迁”蹒跚起步。      ■ “我是一个破烂王”      在“大东门民居”搬迁过程中,随着对奉节古城了解的深入,老赵的想法“膨胀”了――要收藏这座城的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建博物馆。   老赵一头扎进古城大街小巷收文物,恨不能网尽精华。半年时间,老赵就收了8车“破烂”,成为奉节有名的“破烂王”。   有一次,老赵走进一户人家,看到家里有一个老式梳妆台,虽有些破烂,但一看就是19世纪初的产物,老赵想把它买下来。户主是个80多岁的老人,从交谈中老赵得知:在他来之前已有人出价8000元钱买下了这个宝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