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列强的侵华战争(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列强的侵华战争(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列强的侵华战争(解析版)

列强的侵华战争 1.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2.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片战争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其影响是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巨大破坏。中国的司法、关税、海关等主权遭到巨大破坏。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A.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 “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答案】B 【解析】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人心愤夷已极……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说明了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面对外国的侵略的愤慨之情以及对地方官员称夷务为“洋务”的不满,因此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故B项正确。A项是顽固派的治国之道,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C项“喜谈洋务”和D.项“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与题意相反,故CD两项排除。 点睛:对于新材料要敢于思考和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如本题中的时间和人物身份和关键信息“人心愤夷已极……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 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 5.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普通民众根本没有人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 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一人”而不是一个民族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是强调甲午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对材料的主旨的错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6.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