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痹证学术思想述评汇.pdfVIP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医家痹证学术思想述评汇

Hf4-℃,陕家痹证学术思想述评 古代医家痹证学术思想述评 摘要 中医药学具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医学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 接。不仅记载着无数医家对中医学术的仁智之见,也蕴藏着极其宝贵的学术经验,是人 类文明史上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掘这些宝贵财富,整理、汲取并转化成新的 理论及临床新知,不仅使我们在领悟古之圣贤精妙之思、提高中医智慧的同时,也能为 今后临床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力量泉源。有鉴于此,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痹证作为 研究课题,拟通过对古代医家痹证之学术思想做点探究,以冀获益。 本研究自《内经》溯源而下,直至清代,历近二千年之沧桑,汇数十家之圣言。从 痹证之界定始,旁及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领域,仁智相参,泾渭相引。 本研究分绪论、历代医家痹证研究汇萃、述评和小结四部分。 绪论简要地讨论痹证的概念、中西医认识之异同;历代医家痹证研究汇萃主要收集 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元四大家、内科名家、温病学派等对于痹证的论 述,尽量避其重复,撮其要领,汇其精华;述评部分则重点就痹证之概念、范畴、病因 病机、证治及体会等略加述评;最后为小结j 通过研究,认识到: 1.痹证学说源于((内经》,指出痹证除有关节及肢体等局部的“游走”或“固 定”的“痛”、 “冷”、 “热”、 “挛急”等特征外,并可因犯于不同脏腑而出现不同 的,临床特点;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因此,后世根据《内经》之旨确定痹证的定 义为: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 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痹病又有广义和狭义、外痹与内痹之不同。临床常见的五体 肢节痹,是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 II 巾艾摘耍 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 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风湿病。 2.痹证的分类:。《内经》有依病因之行痹、痛痹、著(着)痹、热痹之分; 亦有按五体之筋痹、肌痹、皮痹、脉痹、骨痹之分;更有按五脏六腑之心痹、肝 痹、肺痹、脾痹、肾痹、肠痹、胞痹之分;而众痹、周痹、留痹、食痹之分则从症 状特点而类。后世基本上宗《内经》之意而界定,不过,亦有历节、白虎历节、顽 痹、旭痹、风痹、气痹、痛风、三焦痹、心包痹、大肠痹等新称。 3.痹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主要强调风寒湿热外邪的致病性,亦提出复感 后可引起五脏六腑痹。后世则除了认可外邪的致病特点外,并强调内生痰瘀,肝气 郁滞,以及气血虚弱、脾胃肝肾不足等内在因素的作用。 4.痹证的治则: 《内经》主要讨论痹证的针灸治疗与原则。 《神农本草经》 虽载有许多治疗痹证的药物,但《(金匮要略))始开后世辨证治疗痹证之先河。仲景 所设之方,均是以驱散外邪为主,但微汗法、益气血法、温阳法等驱邪不伤正、扶 正祛邪之意已露雏形。 《备急千金要方》所创独活寄生汤方开祛风湿,止痹痛,益 肝肾、补气血之标本兼顾治则之先河。李士材所谓“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 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 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 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则 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不仅首次提出养血驱风的理论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而且指出在驱散外邪的同时,不仅要风寒湿兼顾,更要顾及正气不 足,养血、温阳、补脾、补气等治则。较之早期之疏散外邪之治,既不失全面叉标 本兼顾。 5.外痹与内痹的关系问题:从《内经》始即有外痹一五体痹和内痹一脏腑痹 之说,并分别记载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后世在有所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是孤立对照《内经》原文而忽略了外痹与内痹之间的内在联系。虽骨痹可致肾 痹;筋痹可致肝痹;脉痹可致心痹;肌痹可致脾痹。但除要强调五体痹久而不已 外,还须注意复感于邪的问题。亦即是,五体痹恙延而久,反复发作难愈后才有可 能内舍于脏,产生脏腑痹。二是有风痿痹三者有混淆之虞。因《灵枢·周痹》论述

文档评论(0)

liwenhua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