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范仲淹24.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范仲淹24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 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 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 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 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 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 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 儒”成为进士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 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 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 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 1028 年,范 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 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 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 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 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 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 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时晏殊为南京留守、 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 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 1 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 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 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 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 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 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 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 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 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 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 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 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 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 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 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 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 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 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 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 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 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 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因刘太后新 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