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79年前结婚证.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张79年前结婚证

一张79年前结婚证   前不久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举办的“上海婚姻习俗展”,作为城市记忆之一,倒是颇有创意,很贴近普通市民的生活。其中结婚证书的展出也成了人们的看点。展出的结婚证书,最早似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这让我联想起已故的父母的结婚证书,比那年代还要更早些。      以前我们做子女的都不知道母亲还藏着和父亲的结婚证书,直到她在98岁高龄那年去世后,才在存放她遗物的一个箱子里发现了这张证书。我们一直没敢动它,现在我却又要去翻动那个平时从不打开的箱子,带着几分怀念的伤感,我找到了它。   那张结婚证书放在一个纸做的圆筒里。我以前在发现它时只匆匆一瞥,并未仔细看过。这次从纸筒里取出卷着的证书,首先令我感叹的是,证书上的日期是民国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那就是1927年的4月20日,至今已有79年了。可那证书连同那纸筒在历经人生的风雨沧桑以后,依然完好如新,可见母亲是怎样地把它珍藏着的。   那结婚证书上,除了当事人双方的姓名、籍贯、年龄、生辰八字,还有两位介绍人的姓名,一位主婚人、一位证婚人的姓名,都签名盖章。但我不解的是,证书上的国徽竟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是怎么回事?查了一下,原来是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的五色国旗。证书上还写明结婚地点是假座上海三江旅馆,那三江旅馆的原址在哪里呢?恐怕已无处可觅了。至于那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的姓名,都是陌生的,从未听父母谈起过,现在都已被尘封在时光的隧道里了。而我眼前的这一张记录下当年的人生大喜事的结婚证书,竟犹如一朵尘封的玫瑰,跃出时光的隧道,等待我们拂去它的尘埃。   想起母亲能把她的结婚证书保存下来,感到那实在是不容易的。我依稀了解,母亲和父亲结婚时大概是住在当时的租界后来迁到闸北办工厂,也就遇上了日军侵华第一次淞沪战争,后来搬到虹口继续办厂,又逢第二次淞沪抗日战争。在第二次淞沪战争中,我们家正处在前线。据母亲说,家人是在“八?一三”前夕离开虹口的,那时只认为是临时到租界去避几天,就要回来的。所以没带什么东西:几乎是在最后时刻,一位朋友开了一辆小汽车把父母???我带到租界上。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起先住旅馆,后来租了房子,在拥挤的租界存身。日寇的炮火毁掉了我们的家。直到如今方才知道,一些值钱的东西都丢了,而父亲和母亲的结婚证书却没有丢。我不能想象,在仓惶离家时,一心想着隔几天就要回来,因此值钱的东西也不带了,却偏偏带上了这一张结婚证书,可见这张结婚证书在母亲心中的份量。   母亲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却很干练,抗日战争前她是大家庭的一把手。她是长媳,侍候婆母,她又是大嫂,帮小叔子成家,几乎什么事都是她操办的。除了一个大家庭的家务要她管,她居然还参与自家办的小织绸厂的管理工作。而父亲倒是在外面朋友办的学校里教书,家里的事浑然不问不管。抗日战争期间,从租界搬到沪西,寄人篱下,蜗居一角,父亲在朋友办的工厂里谋生,母亲便守着小小的空间,做家务带孩子。即便这样,母亲也总是精神振奋的,从没见她有什么不满。我们也从没见到过,父亲和母亲之间有什么口角、吵架。真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家庭免不了的龃龉,他们总是那么相亲相爱。母亲依然是干练的,是胆大心细的。是抗战后期吧,那一阵上海常遭到轰炸,时时发布空袭警报。有一天,凄厉的警报声不停地鸣响,飞机盘桓在头顶,路上行人都往家里跑,在这样令人恐慌的气氛中,母亲把父亲留在家里,她独自走出家门,把我和妹妹以及邻家的孩子,一个个从学校接回家。我现在回忆这件往事的时候,又联想起另外一件类似的事,那是母亲曾作为笑话多次提起的:抗战前在虹口老家的时候,家中曾遇到入室抢劫的盗匪,他们手里拿着枪,父亲吓得魂飞魄散时,母亲却很镇定,她叫父亲抱着孩子和家中其他人一起躲开,她留下独自应付这伙人,居然和盗匪一起抬箱子,拿钥匙打开一个个箱子,任他们抢,让他们拿够了杂沓而去。虽然损失了财物,却避免了人身伤害。盗匪怕报警,还留下一把枪以示恐吓。母亲不害怕,但那时的警察是破不了案的。母亲的这种超人的胆识,令我们叹服。   父亲母亲相依相偎,相濡以沫,度过了艰辛的岁月,迎来了抗战胜利,又迎来了新中国,我家生活又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无忧无虑的光景中,父亲却猝然去世了。这对母亲来说,好比天塌下来而她无法撑住。一切艰难困苦她是都不怕的,只要父亲在,如今父亲不在了,她没有了精神支柱。她几番痛不欲生,只为了妹妹弟弟还小,我刚参加工作,她不忍丢下这个家,只能含悲忍痛肩负起身上的重担,艰难地往前走去。   父亲并无遗产,但我知道父亲有些收藏。抗战胜利前夕,著名学者丁福保先生很看重我父亲,要我父亲到他创办的医学书局兼任经理。他曾馈赠给父亲许多古籍书,有一套开本极大的、有着蓝铀封套的《全唐诗》,封面上贴着丁福保亲笔题赠的大红纸笺,还有《说文解字诂林》等书。父亲喜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