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集中营名称来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饶集中营名称来历

上饶集中营名称来历   上饶集中营举世闻名,但这个名称的来历却鲜为人知。   “集中营”是个外来词,汉语《辞源》里没有它的出处。《辞海》“集中营”条目的解释是:“反动派用来折磨、残杀革命者、战俘、劳动人民等的场所。被投入集中营的人,受到无限期的监禁、污辱虐待、非刑拷打和野蛮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设在迈丹尼克、奥斯威辛、布痕瓦尔德等地的集中营,用毒气室、‘杀人机’等大批杀害被监禁者。我国解放前,国民党在上饶、西安、重庆等地设立集中营,用各种极端残酷的手段(包括集体屠杀),摧残迫害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人民。”世界上第一批集中营出现在1933年的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纳粹分子又在其侵略占领的欧洲其他国家建立了众多的集中营,“集中营”的名词此后也传入了中国。条目中所指国民党在上饶、西安、重庆等地设立的集中营,其本名原来都不叫集中营,后来叫“集中营”都是我们的同志给取的名称。以前有关上饶集中营的资料中,提到上饶集中营的名称时就有这样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给“上饶集中营”取名的“我们的同志”究竟是谁呢?   笔者通过多年走访,终于弄清楚了给“上饶集中营”取名的“我们的同志”,原来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范长江当时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华中分社驻在淮南天长县大王庄村,与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驻地盱眙县黄花塘村相距仅约一公里。全国最早的一本关于上饶集中营的书籍《上饶集中营》,是由他主编定名,于1945年初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3月便将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650多人押送到国民党三战区长官部驻地江西上饶,囚禁在城南郊比较偏僻的周田村,打着军政训练机关的幌子,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军官大队”(简称“军官大队”)。周田还设有另外一个重要部分,也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简称“特训班”),囚禁皖南事变前后三战区特务机??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搜捕来的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80余人,以及5月间从皖南“特训处”移送过来的30余名皖南事变后被搜捕到的新四军干部,共有110余人。“军官大队”和“特训班”,就是当时上饶集中营的本名。1942年4月,三战区长官部根据重庆国民政府关于在全国成立“战时青年训导团”的统一安排,将“军官大队”和“特训班”合并改编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简称“东南分团”)。这“东南分团”便是此后集中营的本名,直至1945年10月解散垮台。   囚禁在上饶的新四军干部、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同残忍成性的国民党特务进行了顽强不屈英勇悲壮的斗争,并陆续有人利用生病、服劳役和外出活动等时机个别逃跑越狱,1942年5月25日和6月17日更是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冲出了牢笼。这些成功越狱出来的革命志士,大多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周折,重返了革命队伍新四军。   1944年秋末冬初,范长江得知一部分从上饶个别逃跑和集体暴动越狱的同志来到了新四军军部,决定约请他们写稿,准备汇编成一本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革命志士的法西斯罪行,记叙新四军干部和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斗争事迹,用以教育鼓舞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东南分团”移闽途中深夜从铅山县石塘镇跳窗逃跑出来的原国际新闻社金华办事处记者季音,这时已分配在新华社华中分社资料室,范长江安排他协助资料室主任赵扬编辑这本书稿。   应约写稿的有赤石暴动主要领导者之一、皖南事变前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四队指导员的陈念棣,赤石暴动越狱的原新四军军部副官处科长叶钦和,赤石暴动越狱的越南华侨、参加新四军半个月就遇事变被俘的黄迪菲,茅家岭暴动主要领导者之一、原新四军三支队五团特派员李胜,利用囚徒剧团到铅山石塘演出之机越狱的新四军画家赖少其,季音和与他同时从石塘跳窗逃跑出来的庞斗华等,共十几篇稿件。文章里用的都是上饶监狱的原称,如“军官大队”、“特训班”、“东南分团”,或者用地名称为“周田监狱”、“茅家岭监狱”、“七峰岩监狱”、“李村监狱”、“石底监狱”。   范长江审阅了全部文稿,认为国民党反动派在上饶设立的监狱残酷迫害新四军干部和其他革命志士的情形类似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法西斯暴行,提议将上饶的监狱称之为“上饶集中营”,书稿也取名为《上饶集中营》。分社参与此书编辑的同志都觉得这个名称取得好,恰如其分,一致表示赞同。   “上饶集中营”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根据范长江的这个意见,文稿中上饶监狱的原称都可修改为“上饶集中营”。据陈念棣2001年10月在北京家中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书中有篇他的文章《上饶集中营罪行》,原来他写的并不是这个标题,文中也没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