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ZnO 纳米材料抗凝血性能的初步评价
第3 卷第1 期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Vol.3 No.1
2003 年 2 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Feb. 2003
ZnO 纳米材料抗凝血性能的初步评价
李 潮, 胡国栋, 何艳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采用体外动态凝血时间实验评价了ZnO 纳米材料的抗凝血性能. 纳米材料的平均粒度在
10~30 nm. 实验分为对照组(抗凝全血 1 ml) 、无纳米组(抗凝全血1 ml ,包括搅拌血浆0.4 ml) 、ZnO
纳米材料组(抗凝全血1 ml ,包括搅拌血浆0.4 ml ,加入ZnO 纳米材料1 mg)和Fe 纳米材料组(抗
凝全血 1 ml ,包括搅拌血浆0.4 ml ,加入Fe 纳米材料1 mg). 每组样品分别在5, 15, 30 及45 min
测定光密度值,计算结果表明,ZnO 纳米材料的抗凝血率在45 min 时仍保持在70%,而对照组和
Fe 纳米材料组的抗凝血率在15 min 时已降至30%. 实验表明ZnO 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凝血作用.
关键词:抗凝血;ZnO ;纳米材料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3)01−0034−03
1 前 言
抗凝血性能是评价人工医用材料的一项基本指标. 尤其是对于与血液相接触的医用材料,例
如心血管造影导管、人工血管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更是决定材料能否被应用的决定性因素. 为改
进人工医用材料的抗凝血性能,目前在临床上对导管主要是采用肝素涂覆的方法. 由于肝素在与血
液接触后对机体凝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且涂覆的肝素本身也在不断消耗,因此肝素涂覆并未解
决导管的抗凝血问题. 由于有凝血危险的困扰,人工血管主要用于较大直径的血管替换,小血管替
换多采用自体血管替代. 显然,积极改进人工医用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已经在物理、化学等广泛领域显示出独特的应用前景,但纳米材料的生
物医学效应尚未被充分研究. 本实验发现,ZnO 纳米材料具有抗凝血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实验用纳米材料为ZnO 和Fe ,由北京大学化学院提供,平均粒度在 10~30 nm. 实验用抗凝全
血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提供.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2 动态凝血时间实验
体外动态凝血实验是观察凝血过程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凝血块形成后游离红细胞
减少的现象,通过在不同时间向试样中加入蒸馏水以使未参与凝血的红细胞在低渗透压环境下立
即破裂,并对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进行浓度测定. 由于实验所观察的是未参与凝血的红
细胞破裂后所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而凝血块中的红细胞不再释放血红蛋白,所以凝血块中已参与
凝血形成的红细胞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依据不同时间所释放的血红蛋白浓度可以推算凝血发
展的程度和速度. 由于凝血过程是一个酶促反应,一般在3∼5 min 后才明显出现,所以主要观察凝
血启动5 min 后的凝血程度与速度.
收稿日期:2002−09−16,修回日期:2002−11−21
作者简介:李潮(1956−) ,男,北京人,博士,副主任医师,心脏外科专业.
1 期 李潮等:ZnO 纳米材料抗凝血性能的初步评价 35
2.2.1 实验准备
测定抗凝全血光密度:取抗凝全血0.2 ml 加入体积约7 ml 的玻璃试管中,以50 ml 蒸馏水流
注于样品表面,并收集流注液. 用分光光度计在540 nm 波长测定流注液的光密度值,作为该样品
的光密度对照值.
制备血浆的方法:将抗凝全血在2000 r/min 转速下离心5 min ,所分离的上层液为血浆.
分散纳米材料的方法:采用IKA U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