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docVIP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 (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 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常科是“常貢之科”,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明經即所謂的通經。唐代以經義取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明經錄取的人數在唐初沒有具體規定,約爲應試者的20%。到了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又規定,明經人數每年不能超過100人。此後,基本維持這一數目。而同期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僅爲明經科的25%。雖然明經科錄取的人數較多,但它由於側重死記硬背,且與唐代崇文之風相違,因而受到社會的輕視,除少數人(如元稹)在朝廷任職外,多數明經及第者都分配到各州縣任基層官吏。 進士科最早設于隋大業年間。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至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爲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並帖小經。至此形成了雜文、帖經和時務策三場考試制度。次序爲先帖經,次雜文,最後試策。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而自中唐起,改爲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爲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爲詞科。從考試測量的角度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客觀公正地選拔人才。因爲試帖經,只是測試應試者的記憶能力。試策問則易於被應試者揣摩,並有可能被猜題高手押中策題,難以分辨應試者的才能高下。試詩賦,由於詩賦題目取材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皆可入題,非博學多才之士,難成佳作。更重要的是,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他科舉科目。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錄取率低,僅爲百分之一、二,平均每年只有25人及第。考中進士實在不易,有的人連考七、八次,花費二三十年時間卻也名落孫山。唐人曾形象地對明經進士及第的難度進行比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人十分崇尚進士,常把是否進士及第作爲評判讀書人身份的重要標準。朝廷對進士特別重用:“權德輿爲禮部侍郎,擢進士第者七十二,而登宰相者十人。其他征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漢唐箋後集·卷五》)這樣,在唐代便形成了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通過進士及第而進入唐王朝的上層社會,成爲大多數讀書人的迫切願望與終生奮鬥目標。儘管只有平均2.5%的及第率,但每年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子仍有千人之多。 (二)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試律詩 唐代科舉考試中所試的詩是一種格律詩,後人稱之爲“試律詩”或“試帖詩”。除進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也考“試律詩”。從詩題來看,唐代“試律詩”的題材比較廣泛,能夠讓應試舉子有想象的餘地。多數詩題都是按時令而吟詠景物,使人容易描繪出具體形象,構成各種意境。 從形式上看,唐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