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光伏业南北双雄记:英利与尚德盈利模式迥异.docVIP

光伏业南北双雄记:英利与尚德盈利模式迥异.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伏业南北双雄记:英利与尚德盈利模式迥异   光伏业南北双雄记:英利与尚德盈利模式迥异   我是商人,不是政治家,我作秀的目的也是为了企业。一个有良好盈利状态的财务报表,才是衡量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直以来,无锡尚德的成功都被看成是业界的神话,让很多人津津乐道。而今年,南非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让中国英利大有“盖过”尚德的势头。   5年前,当尚德剥去国有股份外衣成功上市的时候,苗连生和他的中国英利还在被国有股份制改革所羁绊。而同样是在2005年,中国英利控股的天威英利与无锡尚德为争硅源交战蜀川,却因英利有国有控股的背景,使获胜的天平倾向了自己,尚德由此败北。   如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尚德、英利都在借机扩大地盘,但在方式和路径选择上则大有不同——前者在提升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后者则以完整的产业链做依托,视线开始转向于做技术和标准的制定者。   英利集团CFO李宗炜曾表示:“目前,国内的光伏产业已经进入‘大鱼吃小鱼’的规模化阶段,由垂直并购转向横向并购。”那么,尚德、英利这两大太阳能巨头在成长了数年之后,新的交锋是否还将上演?   被迫的选择   1998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3年后,尚德落户无锡。这两家企业成立之路都充满坎坷。   当苗连生厌倦于倒卖化妆品的时候,其眼光瞄向了光伏太阳能。1993年,他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太阳能霓虹灯生产线,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新能源概念。与施正荣常年沉浸于光伏研究不同的是,苗连生选择太阳能依靠的是商人敏锐的嗅觉。   不过,要发展太阳能,只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贷款,英利作为民营企业当时根本没有获得贷款的机会。无奈之余,苗连生只有出让60%的股权引入国有资本,将公司进行重组,才有了后来的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引入的国有资本便是拥有政府背景的天威保变(600550,股吧),双方达成了君子协定:保变不干涉经营,只以投资者身份参与。英利重组后第二年,便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生产项目,这是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但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项目。   作为投资方的保定天威,在投资英利的时候很多人就有不少顾虑:其一,顾忌于英利的民营企业身份;其二,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太阳能光伏是干什么的。这与施正荣最初遇到的尴尬如出一辙——当尚德决定拿太阳能产品去打开市场的时候,国内没有人敢保证“那玩意儿好用”,同时,很多人对国产货也不感兴趣。   国内市场四处碰壁,无奈之下,英利和尚德将出路瞄向了国际市场。此时,传统能源危机的加剧迫使各国政府加快了对可再生能源探索的步伐,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有前瞻意识的当数日本,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太阳能电池发电补助奖励办法。2004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成为《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对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首先膨胀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苗连生开始改变策略,意识到国际市场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拉动力。   2004年,苗连生从德国南部重镇慕尼黑起步率先启动德国市场,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紧随其后。同样,尚德在面临成长瓶颈的时候,最大的转机是从德国弗赖堡——那个被誉为“太阳能之都”的地方开始的。   2003年6月,国际新能源产品展销会在弗赖堡举办,这是尚德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又有国际认证,不少德国经销商在展会上对尚德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大批订单从海外涌向尚德,公司此前积压的电池板很快被抢购一空。   如今看来,尽管尚德和英利的市场开拓源自于国际市场,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这自然与他们领军人物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盈利模式迥异   尽管苗连生意识到国际巨大的市场才是中国光伏产品的出路,但却苦于没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出门证”。彼时,无锡尚德因施正荣技术出身的优势,在国外市场上游刃有余。   早在1995年施正荣的导师马丁成立太平洋太阳能公司时,施正荣就拥有十几项国际发明专利。施正荣正是凭借他掌握的十几项技术专利,从事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把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的创业项目。创业时,除了技术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施正荣深知技术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技术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同时,有着留洋背景的施正荣,也深知国际认证对于产品推广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尚德刚开始投产时,施正荣并没有急于投放市场,而是把产品送往世界各大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真金不怕火炼。就在2002年9月?2003年9月一年内,无锡尚德几乎拿下了所有的国际认证,继而又通过了一系列国外权威机构的认证。这些都为尚德光伏产品后来顺利进入各国市场打开了大门。在德国展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