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五官科疾病31.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五官科疾病31

中医药治干眼症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眼睛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身体各方面的疲劳都会表现为眼睛不舒服。对于常用电脑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干眼症。 干眼症主要表现为眼睛发干、刺痛,有烧灼感和异物感。干眼症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所以消炎药无效,忽视正规治疗会导致角膜干燥,严重的还会引发角膜和结膜上皮角化,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现在很多人眼药水不离手,眼睛一发干就点上几滴,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眼睛干涩、红肿、流泪、视力下降和头疼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人的泪液“由五脏六腑所生,由肝肾所主”,所以只要“肝肾精气充足,津液上荣,目得以滋润”。因此,中医治疗干眼症需要综合调理,从调节全身阴阳入手,“滋补肝肾,气血流畅,津液敷布正常,阴平阳秘”,最终达到“目不干涩,诸症消失”的目的。 综合调理包括耳穴埋豆、中药内服和健康咨询等,1个月1个疗程,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 中药熏蒸 将霜桑叶15~20克洗净,水煎去渣,放凉后用干纱布浸药液敷患眼。一般每日3次,2~3天见效。亦可用霜桑叶煎水温洗,有润眼明目之功。 牛奶敷眼 将纱布折叠成小片,在牛奶中完全浸透,覆盖在眼皮上20~30分钟,能增强眼部肌肉活力,解除眼睛酸涩疲劳。 药物性角结膜干燥症 【辨证】肺热邪毒,灼伤阴液,精气不能上荣,目失所养。 【治法】滋阴润燥,益气生津。 【方名】增液润燥汤。 【组成】生地20克,元参20克,麦冬10克,乌梅15克,沙参15克,五味子12克,当归12克,知母15克,天冬12克,地骨皮15克,白芍15克,玉竹20克,党参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纪源方。 贴敷疗法治疗外麦粒肿 治疗方法: 鲜蒲公英20?g捣碎,直接外敷于患部(注意不要使药物进入眼中)。2次/天,30分钟/次,5天一疗程。? 引起麦粒肿的主要原因是脾胃蕴热或心火上炎,有外感风热,气阻血瘀,火热结聚引起眼睑红肿。 蒲公英具有祛风解毒、清热散瘀的功效。 用蒲公英直接敷患处,可宣通行表,消肿散淤,使患部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渗出尽快吸收而散瘀消肿。 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者,应彻底医治。 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时也应该加以控制。注意营养,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对治疗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地魄汤 【来源】《血证论》卷八引黄坤载。 【组成】甘草3克 半夏 麦冬 芍药 玄参 牡蛎各9克 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火降逆,养阴生津。 【主治】吐血、咯血、咳血日久,肺脏气阴两伤者。 取穴 主穴:肩胛间区。 (二)治法 令病人反坐在靠椅上,暴露背部,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同上)。待选好部位后,取灯芯草一段,蘸以香油或其他植物油适量,点燃后对准反应点迅速灸灼一下,此时可听到“啪”的一声,表明施灸成功此为1壮。灸处可有小块灼伤,宜保持清洁。灸处一般5天左右结痂脱落,不留斑痕。每次只灸1壮。 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耳轮外皮肤,捏紧耳轮与耳屏,用三棱针迅速刺破双侧耳尖,用手在其周围挤压,并用酒精棉球擦去血,约3~4滴血。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麦粒肿是指睑腺急性炎症,属中医“针眼”、“偷针”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 《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 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用此法治疗麦粒肿,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耳尖放血疗法简便、安全、效验、价廉,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药外敷内服双效治麦粒肿 麦粒肿患者会出现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多见于青少年,治疗麦粒肿愈后无损于视力。但是一些反复或多发者,则会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中医治疗麦粒肿采用中药外敷和内服法,能有效的治疗麦粒肿。 中医药治疗麦粒肿: (1)外治法: 在麦粒肿患者的眼睑上外涂玉枢丹或清火眼丸。取药研磨成汁,涂于结肿部位。 (2)内治法: ①风热外侵: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叶10克、甘草6克、防风,O克、天花粉12克、牛蒡子10克、芦根10克。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 ②热毒壅盛:眼睑红肿痛难睁。兼有口干,头痛,发烧,尿黄,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有力。   治法

文档评论(0)

mliaojfangw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