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45张PPT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抓住要点: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周而复始进行循环。 (3)循环过程中物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以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海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氨沉积于深海而暂时脱离氮循环。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变成氮气。 由此可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为了研究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一个几乎密封的实验基地,称为“生物圈Ⅱ号”。这个基地是一个大型的玻璃和钢结构的温室建筑,耗资2亿美元,占地1.3万平方米,温室内热带雨林,海洋,草原、沼泽地,还有园地供人们种植粮食和蔬菜。“生物圈居民”是8名科学家及3800种植物和动物,还有一些微生物。1991年9月26日,8名科学家正式进驻这个完全密封的世界,望在其中生活两年,实际停留共计21个月。他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外界只为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种植收获;肉 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 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B. 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越少 C. 甲与丙为捕食关系 D. 这4种成分是缺一不可的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和丁为双向箭头,说明二者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又由于乙、丙都指向丁,则可确定丁为无机环境,那甲为生产者。由此,甲、乙、丙为生物群落。其中,甲、乙都指向丙,说明丙为分解者,剩下的乙就是消费者了。于是,不难得出答案是D。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号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 (用箭头号和字母表示)。 (2)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1000千克,则第4营养级最多可获取 千克的能量。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的形式分是 。 (4) (用图中字母表示)中CO2过高,会引起 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可能会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面升高,威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 由此不难归纳该类示意图的识别步骤: 第一步:确定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图中双向箭头所指对象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其中,其他成分都指向的对象是无机环境(另一对象是生产者)。 生物圈Ⅱ号 圈生物Ⅱ号为何 会以失败告终呢? “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小动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繁殖。事后的研究发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 科学家们检讨了实验失败的原因: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 启示,那就是:只有一个适合人类生物生存的环境,失去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何况生物圈Ⅱ号只是一个实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优秀ppt课件共31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优秀ppt课件共31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2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修改课件共62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秀ppt课件共19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ppt课件共42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ppt课件共62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共18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共34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共81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共35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32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共66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共35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共39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共31张PPT2.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共31张PPT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1.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高效整合ppt课件.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共46张PPT.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