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药的性能.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4中药的性能

04中药的性能 (2)药材 《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部位:头、梢、皮升浮,根、果实、种子沉降。 例外:有沉降之性的花类药: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 (3)炮制: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4)配伍: 《纲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2.功能与应用 功能 升浮药:升阳、 发表、透疹、开窍、涌吐、散寒、行气、活血等。 沉降药:降逆、泻下、清热、潜阳、收敛、利水等。 *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教学目的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及与药物性味关系。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 6.了解全面分析药性的方法。 7.掌握毒性的概念,,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性能与性状、功能与机制 1.中药的性能 药性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的高度概括,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性状 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等。 性能是从用药后机体的反应中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状是药物自身客观存在的,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两者的认识方法、含义和内容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3.中药的功能(作用) (1)治疗作用(即功效) (2)不良反应(副反应及毒性反应)。 副反应: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4.中药治病的机制(基本原理) 祛除病邪,消除病因; 扶持正气,增强机能; 恢复平衡-脏腑、阴阳。 ? →祛邪 →扶正 →调理 5.作用的基本方式为以偏纠偏。 《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医断》:“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 第一节 四气 1.起源与概念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逐步概括出来的: 轻或消除热证者: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减轻或消除寒者: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注1:性与气并称 有史料表明,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本经》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各药亦标明寒热温凉之性,初步确立了四气理论。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四气”当改为“四性”;但沿用已久,至今多并用,含义一样。 《本草衍义》:“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也。” 注2:温与热同类 温与热、凉与寒分属同类,而有程度上的差异。常以大热、微温、微寒、大寒等说明差异。 ? 注3:平性药性不平 有偏温偏凉的倾向,只是寒热之性不明显。 2.功能与应用 功能 ⑴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 ⑵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 ? 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 徐灵胎:“附子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石膏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 3.四气与其它性能的关系 (1)四气与功能 有相关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温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 不绝对 寒热与具体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性寒热主要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阴阳盛衰的总体倾向,并非具体功效。 (2)四气与五味 性味相同 性味相同,功用相似。 辛温:紫苏、生姜、荆芥、白芷等,功能解表祛风、温里散寒; 苦寒:栀子、黄芩、黄柏、苦参等,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甘温:黄芪、扁豆、大枣、虫草等,功能补气或助阳。 性同味不同 性温 味辛之紫苏、生姜,功用发汗解毒; 味甘之黄芪、扁豆,功能擅补气健脾; 味酸之五味子、山茱萸,功能收敛固涩; 味苦之杏仁、紫菀,功能温肺化痰; 味咸之黄狗肾、阳起石,善于温肾壮阳。 味同性不同 味辛 性寒凉之薄荷、浮萍,功为疏散风热; 性温热之白芷、细辛,则功擅祛风散寒。 一性兼多味 多数一性兼多味的药物,由于味的增加,其作用范围也随之相应扩大。 辛苦温的苍术,既能祛风湿解表,又能燥湿健脾; 甘淡微寒-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清热排脓; 甘苦性寒-天门冬,补阴,又能泻火; 苦甘咸寒-玄参,泻火解毒,养阴,化痰散结。 第二节 五味 1.起源与概念 概念:本义指药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