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芽技术简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蓝芽技术简介

電磁學與應用 <藍芽技術簡介> 大綱: 一、前言 二、藍芽的緣起 三、淺談藍芽的技術 四、『藍』無線與『紅』無線的較量 五、藍芽的展望 指導教授:郭艷光 班 級:物理教學碩士班二年級 報告學生:徐學正 學 號前言  藍芽大計即將展開! 越來越多數位電子產品藉著『新科技』提升本身的性能和實力。在這次 2001CES電子展中 就有不少這方面的應用。以目前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消費性電子產品將有兩個重要的發展指標,一是使用『藍牙技術』這類開放技術,以無線,區域網路,可攜帶式設備成為網路體的延申。另一項則是記憶體規格的統一,加密以及輕量化應用。 ?????無論您喜不喜歡,『藍芽計畫』這個名詞幾乎已到了無孔不入的境界,不論是商業財經台還是一般大眾電視台,都不只一次以上報導這個計畫的進展與新聞,話雖如此,但卻很少人瞭解此一計畫的原意與來龍去脈,只知道有這樣一個計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且聲勢浩大、似乎充滿無限希望。可預見的,未來與藍芽計畫相關的新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計畫正一步步實現中。 註明:藍芽(Bluetooth)計畫也有人翻譯成『藍牙』。 『藍芽』之名的由來 一個十世紀維京國王和一個現代的短距離無線通訊標準能扯上什麼關係?表面上看來好像不相干的兩件事。但是它有個有趣的起源:在十世紀的挪威,有個維京國王名叫『哈拉德藍芽』(Harald Bluetooth),他統一丹麥而留名青史,一千年後的今天,易利信行銷人員認為他們在統一消費性電子商品世界所做的貢獻可以媲美 Harald Bluetooth 國王,藍芽之名因此而生。 藍芽(Bluetooth) 簡單講就是一種電信、電腦的無線傳輸技術。單從字面上很難了解『藍芽』是個怎麼樣的技術,他不像『GSM』一樣可以望文生義。簡單的說『藍芽』是一種無線網路與消費性電子產品之通訊技術,透過無線傳輸和基頻模組構成,其快速回應和跳頻系統的特性使無線傳輸更佳穩定。可以應用在各種電子產品如: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數位相機和其它相類似電子產品等。 藍芽(一種晶片)的運作原理是在2.45 GHz的頻帶上傳輸,除了資料外,也可以傳送聲音。每個藍芽技術連接裝置都具有根據IEEE 802標準所制定的48-bit地址;可以一對一或一對多來連接,傳輸範圍最遠在10公尺。藍芽技術不但傳輸量大,每秒鐘高達1MB,同時可以設定加密保護,每分鐘變換頻率一千六百次,因而很難截收,也不受電磁波干擾。 而藍芽晶片初期價格曾超過十美元。幾年內每顆晶片預料只售五美元,但美國史丹福大學專長無線技術的工程教授認為,藍芽市場言過其實:業者的預測每顆晶片價格只售五角到一美元將有可能實現。 一般電腦必須透過有線的Internet 或 Intranet 進行訊息的傳送 。 『藍牙』則可以利用獨有的無線技術,透過不止一個連線方式,傳送聲音,影像和E-MAIL等資訊。 『藍牙』的無線接受裝置,大小約和五元硬幣差不多 - 這是1999年的作品,現在應該可以做的更小。(附圖摘錄於藍牙組織所提供的簡報) 藍芽計畫—短距離無線傳輸   藍芽計畫基本上是一個無線傳輸的計畫,不需要透過實質線路,在一定的距離範圍內,可以傳輸可觀的資料量,當然這種無線傳輸並不像行動電話那樣數十公里內皆可傳達,而是數十至數百公尺內的短距離無線傳輸。此外可傳輸的裝置不限於手機,只要有裝設藍芽收發模組的裝置都可以使用藍芽傳輸,眼前的構想即是讓其他的行動裝置都可以使用藍芽傳輸,包括PDA、筆記型電腦、車用裝置等等。 二、藍芽的緣起   藍芽計畫的發起,主要是1998年5月,由Ericsson(易利信,瑞典)、Intel(英特爾,美國)、NOKIA(諾基亞,芬蘭)、IBM(國際商務機器,美國)、TOSHIBA(東芝,日本)等五家公司,共同組織一個『特別參與組織(SIG,Special Interest Grou)』,稱為Bluetooth SIG,以此組織來制定一套短距離的無線傳送、接收的技術規格。   這個計畫一傳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理由很簡單,Bluetooth SIG的五個創設成員,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公司,Ericsson、NOKIA在行動手機方面擁有領導技術與市場佔有率,IBM、Intel則是電腦界的架構主導者、至於TOSHIBA也是消費性電子、家電方面的大廠,開山五祖的來頭都不小,自然其共同制訂的規格與計畫會受人矚目。 眾星皆拱『藍芽』,讓聲勢更為浩大   藍芽計畫一下子將3C方面(Computer電腦、Consumer消費性電子、Communication通訊)的大頭都齊聚一堂,已算是空前,但此計畫的後繼更有力,到1999年6月底時,Bluetooth SIG的會員就已多達751家公司,其中陸續有大廠加入,如Compaq(康柏,電腦)、Dell(戴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