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块构造与地槽的关系
CSU G.GM 板块构造与地槽的关系 板块构造与地槽的关系 地槽这个术语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我国现在对地槽的认识有分歧。有人认为有地槽,“有人认为没有地槽,有人谈到地槽时就加一个引号。尹赞勋(1973)引进板块构造理论,他对地槽持有慎重态度。李春昱认为,地槽的名称可以沿用,其含义可以有变更,实际上地槽的含义本身已在不断变更和发展。今天我们用板块观点认识地槽,就跟过去的意义不同。 最初,地槽的概念来至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那里有很厚的地层,它们的东部是大西洋,以西是稳定的地台型沉积。最初是由霍尔(J.Hall)提出来的,后来丹纳 (J.D.Dana,1873)正式提出地槽“Geosyncline” 这个术语,他们认为地槽位于大陆的边缘,一边是大洋,一边是大陆。 后来,欧洲的地质学家们从阿尔卑斯来认识地槽。这个地区的地层特别厚,比别处厚,褶皱成山,岩石易变质,邀拙的地艘溉念截·蒸馒阿拯嘎期,因为阿尔卑斯褶皱带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故认为地槽是到回,取名“Mesogeosyncline”译成中文就是陆间地槽,有人译成“中型地槽”不太合适,好像有大型地槽和小型地槽。所以应该译成陆间地槽。因为这个陆间地槽最初是由豪格(Haug)根据阿尔卑斯褶皱带提出的,所以他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地槽都是在两个大陆之间。后来发现许多地槽山脉不在中间,而在大陆边缘,如安第斯山和科迪勒拉。这样1907年他做了一张全球地槽分布图,提出“太平洋大陆”“大西洋大陆”,认为大洋是后来沉下去的。现在看来无疑是错误的。今天的太平洋是汪洋大海,怎么会是大陆呢?这就是从错误概念出发而得到的结论。 到了1936年,德国地质学家施蒂勒(H.Stille),改变了豪格的概念,他不叫太平洋大陆,而起了新名词。他提出了一个术语叫“克拉通” (Kraton),译成中文即指稳定的比较较坚固的地块。克拉通不一定是大陆,海洋也可以是克拉通,地槽就形成在两个克拉通之间。他认为介于两个克拉通之间的地槽叫做正地槽 (Orthogeosynklinale),位于克拉通内部的坳陷叫准地槽(Parageosynklinale),并且他认为两个克拉通中,一个为高克拉通Hochkraton; 一个为深克拉通 (Tiefkraton),有人译低克拉通,这不对,高低是相对的,高、低克拉通都可以指大陆壳,而深克拉通则是指大洋壳。由于施蒂勒考虑到很多地槽不在两大陆之间,也不在大陆内部,所以取名克拉通,,但我们知道,海洋地壳很薄,不为克拉通。 1940年,施蒂勒写了一本《北美洲的大地构造》,可惜这本书刚印出来,还没有发行就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部分被毁掉了,后来只在美国和西欧留下为数有限的几本。在此书中施蒂勒把地槽分作两类即Eug eosynklinale和Miogeosynklinal,根据其第一个音节,中文就译做“优地槽”和“冒地槽”。 1951年,凯依 (M.Kay )在《北美洲的地槽》一书中,就用了优地槽和冒地槽的概念,中国后来已将这本书翻译,故很多人误认为是凯依首先提出这两个概念的。 所谓优地槽是以有岩浆活动(主要是基性岩浆的活动)为特征;而冒地槽就没有岩浆活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在于他们的基底不同。实际上,优地槽是以大洋壳为基底, 大洋壳比较薄,一般4-7公里:下面都是基性岩,地壳稍微一活动,基性岩浆就侵入或喷发出来。而冒地槽是以大陆地壳为基底,大陆地壳厚达几十公里,岩浆活动是难于侵入和喷发的。 施蒂勒又将地槽和褶皱分成内带和外带,靠近克拉通的为外带,属于冒地槽沉积环境,远离克拉通的为内带,属于优地槽沉积环境,并有基性岩浆活动,他的内带和外带是从传统的地槽概念命名的。 1949年韦尔斯(Wel1s)提出了硅铝基底地槽和硅镁基底地槽,可见地槽的性质是完全取决于基底性质的。 1951年凯依 (W.kay)又提出了大陆边缘地槽 (Paraliageosyncline),这就把地槽概念又推进了一步。因为那时还没有提出板块构造学说,他无法解释在表面上看来是位于大陆内部的古地槽、所以他指的是现代大陆边缘地槽。 后来板块构造问世以后,迪茨(Dietz,R.S)和霍尔登 (Holde, J.C.)对geosyncine不叫地槽,而叫大地斜坡(Geocline),认为地槽不是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带,而是一个大地斜坡。 从亚洲的地质特征看,认为地槽不在两大陆之间,也不在两高地之间,而在大陆边缘。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华南褶皱系,是一个下古生代的冒地槽,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