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穿越窑洞的记忆陕北经年的风景
穿越窑洞的记忆,陕北经年的风景说到陕北,人们总是不由得把窑洞和陕北连在一起。不知从哪年哪月起,先民的穴居习俗在陕北落下深根,从此,窑洞便成了陕北一道厚重而具有标志性的风景。早在120万年前黄土开始堆积,陕北这块土地也在年复一年的变化中不断被岁月风蚀、切割,最终形成这沟大山深、万壑纵横、苍茫壮丽的景象,也造就了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从而成为窑洞的发祥地和摇篮。
陕北,地处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00多公里。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接壤,北与内蒙毗邻,南和关中连接,地域广阔,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属草原文化过渡地带,是古代众多少数民族驰骋的疆场。陕北先后有华夏、戎狄、匈奴、鲜卑、羌、突厥、党项、突谷浑、蒙、回等民族居住过,陕北的土地上流着多民族的血液,是民族融合的前沿。由此,便注定了陕北是一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土地。
秦汉时期,曾一度是陕北的鼎盛时期,直到隋唐仍是一片发达地区。而宋以后,由于植被的破坏,环境日益恶劣,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旱少雨,渐渐变为贫瘠苦焦之地。清末,民国年间更加贫穷。由于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加之战乱频繁,陕北人便渐渐趋于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贫穷和封闭曾一度时期把陕北这块遍体鳞伤的土地隔离在一个小天地里,从而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渐渐形成了一种倔强、固执、坚毅甚至愚昧的性格。人们长期的农耕及游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淳朴的黄土文化,由于长期封闭,所以根植于黄土地上纯朴的民风民俗十分浓厚,从而也让一直维系陕北人生存的窑洞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明成为陕北的象征。
箍窑洞对于陕北人来说可谓是一生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俗语说“箍窑盖房,一世最忙,”按照传统观念,窑洞箍得怎样,是关系子孙后代凶吉祸福的大事。所以箍窑之前必得请风水先生先看地形,定方向,择吉日来破土动工。在陕北人心中,一个人能拥有几孔像样的窑洞就预示着他在这一方百姓中有多大的威望和声誉。但凡男婚女嫁,女方首要了解的就是看男方有没有窑洞,是土窑洞?还是石窑洞?所以,在陕北人眼里,窑洞不只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他们衡量生活标准的一个尺度。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也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现在一般农户花5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样的石窑。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在陕北这片沟壑丛生,黄土绵延的地方,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窑洞。无论在石崖峭壁上,还是凸起的高原上,无论在大山的缝隙里,还是在狭窄的山沟里,只要不失人间烟火的地方,这些窑洞便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傲然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或者三两孔,五六孔,或者十几孔排列于一线,也有单独的一孔孤零零的存在于大山之中。
陕北人箍窑洞一般选时在农闲季节,一个是在这个季节不会遇到天阴下雨耽搁工事,其次主要是在这期间,乡邻们也都能腾出时间来相互帮忙。在陕北许多农村,只要遇到谁家箍窑盖房似乎就不是这一家人的大事了,而是全村人的大事了。因为在农村,谁家遇到什么大事全靠相邻们相互帮忙,尤其遇到修造这些大事,村里人家就会派出一个劳力前来帮忙。如果遇到谁家男人外出不在,女人们就会主动去帮忙做饭或者干一些稍微苦轻一些的活计。
在陕北,老百姓拥有了窑洞,也就往往意味着他这一生大部分时间要从这窑洞里度过。不管命运会让老百姓承受怎么样的苦难,窑洞,永远是他们疗伤养息的港湾。一代代人离去了,一代代人又走来了。窑洞成了演绎陕北人情愁爱恋,生老病死的舞台。由此,窑洞里诞生了剪纸,诞生了信天游,诞生了三哥哥,诞生了四妹子;窑洞里诞生了一代伟人改变中国命运的宏篇大略,也诞生了一种被称之为“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