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唐山市五校2018届高三联考A卷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doc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唐山市五校2018届高三联考A卷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唐山市五校2018届高三联考A卷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年唐山市五校高三联考文科综合历史测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300分 1. 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 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 儒墨两家斗争激烈 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答案】D 【解析】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不能得出地主阶级势力强大与否的结论,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C说法不正确;材料“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对传统的等级秩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D符合题意。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中国古代同一问题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上)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渊在座,启上曰:‘俭年少,或不尽忆。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上乃止。” 《南齐书》 “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 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 据此判断,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 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B.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南方士人倍受重用 C. 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D. 政权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说明政权中心逐渐出现南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政权中心的转移,没有体现出学术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改变,故BC项排除。 3.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对此鲁迅先生评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体现了鲁迅的 A. 英雄史观 B. 唯物史观 C. 正统史观 D. 阶级史观 【答案】B 【解析】这段评论表达出鲁迅的真实想法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但切不可过度夸张,应尊重历史人物原型,尽可能做到客观描述,而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史学研究方法等,对史观的研究方法有所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此作答即可。 4.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兴盛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答案】D 【解析】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种植业不再受到重视,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A属于商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正领先地位,材料没有比较信息,C不正确。 5. 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 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均与材料不符;D本身说法不正确。 6.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 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材料“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属于民众思想觉悟问题,说明陈独秀意识到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C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A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进程充满曲折,D错误。 7. 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拟就《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该建议 A. 反映了蒋介石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