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料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主要是为了 A. 监督殷商残余势力 B. 扩展西周统治区域 C. 防范诸侯割据分裂 D. 解决王畿财政空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渭河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而分封诸侯管理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主要是为了监督殷商残余势力,加强地方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监督殷商残余势力,而不是扩展西周统治区域,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封侯上的地域差异,没有体现坐大割据的内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封侯上的地域差异,没有体现解决王畿财政空虚的内容,排除D。 2. 某地有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反映了 A. 仁政民本的理念 B. 官僚政治的传统 C. 君主专制的体制 D. 家国一体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家规所起到的惩戒作用,教育子孙要遵规守法,不违纲纪,体现了家规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家国一体的观念,与仁政民本的理念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家国一体的观念,与官僚政治的传统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而是强调家国一体的观念,排除C。 3.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时期,后世的中国文明,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不能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基本崩溃,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王朝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显然已经出现“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 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他转达。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晁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由此可见汉代的御史大夫 A. 对丞相具有监督作用 B. 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 C. 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 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御史大夫一定程度上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故A项正确;御史大夫本身属于外朝官员,不能体现内外朝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御史大夫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御史大夫的职能的角度入手,同时,注意排除中外朝制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 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日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些举措 A. 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B. 有利于削弱王国的势力 C. 直接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 D. 切断了王国割据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景帝时剥夺了诸侯国对封国官员的行政权力、封国官吏任免权力也逐渐收归中央,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汉景帝的举措是“有为”的表现,而不是无为,排除A。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策》,削弱诸侯王势力,直接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排除C。王国的割据基础在于经济方面,而材料强调汉景帝剥夺了诸侯国的行政和选官权力,排除D。 6.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意在强调郡县制 A.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B.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C. 标志着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D.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答案】A 【解析】从“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来看,材料认为郡县制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