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各乡镇简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禹州各乡镇简介

浅井乡 娘娘蛋儿坡    在浅井逍遥观的北山坡上,有很多又圆又光滑的石头蛋儿,那就是娘娘蛋儿坡。     在很早的时候,轩辕黄帝在黄河上游一带率领子孙开荒造田。不知是为啥,他来到逍遥观这儿,见这儿的山怪灵,风景也不错,就给娘娘商量,决定在这儿修道成神,超脱凡俗。娘娘很心疼他,但也指望轩辕帝修道成神后,能跟他升天享福,也就同意了。    黄帝和娘娘分居了,娘娘就住在逍遥观北山坡上。因为修道成神不能与凡人见面,所以,娘娘想出一个办法,找一根长长的绳子,拴在一个铜铃上,系在丈夫修道的观宇下,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把做好的饭菜盛好,然后拉响铜铃,唤丈夫来吃,自己却远远地躲起来,等丈夫吃好离开了,才出头露面。    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娘娘总是做好饭,再拉响铃。    一天清早,一只小鸟落到了娘娘扯的绳子,绳子一晃,观宇下的铜铃响了,黄帝正闭目养神,听见铃响,睁开眼睛,看看时候还早,虽有疑虑,但还是按约定的行事。    这时,娘娘还正灶伙里,刚把搅好的面疙瘩下到锅里,听见脚步声,扭头一看,见是丈夫到门口,两人一见面,黄帝感到奇怪,娘娘也不知道是咋着哩。心里怨丈夫没有志气,饭不中,就来吃。娘娘知道,这一来,丈夫再不能修道成神了。越想越气,就把一锅面汤掀翻在地,面疙瘩滚了一地,出门走了。    黄帝看着娘娘走了,还没有弄清是咋回事儿,一眨眼,满地面疙瘩却变成了一粒粒圆滑细腻的鸭蛋石,后来,人们都叫这个山坡为娘娘蛋儿坡。    1、磨街乡 磨街乡大涧村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山村都市风采,是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名村、全国文明村 2、方山   方山,亦称方城山,古称龙山,也是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清《禹州志》载:方山有“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因地处中原人类始祖活动的中心地带,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庙、轩辕洞、八卦台、观月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启母洞、红庙、长寿山庄、溯源亭、纸坊水库等。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   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榆罔的长子方雷氏,因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族称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之女嫘祖为妻,炎黄两个氏祖部落联姻,并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方雷氏之后以封地为氏,有方氏、雷氏。新百家大姓中方氏与雷氏分列第63、第78位。  禹州方山作为方姓祖地已为方姓族人认可。近些年来,不少方氏族人回到祖地寻根谒祖。     中国禹州方氏总祠 方姓发源地——禹州方山 禹州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荟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素有瓷都、药城、煤海之称。在上古时期,是黄帝国都有熊的中心区域,黄帝政治活动的诸多传说与遗迹大多遗存在禹州境内。黄帝的许多重臣都有分封在禹州,如风后的封地风后岭,大鸿的封地大鸿山,伐蚩尤有功的方雷封地方山等。此外,还有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的具茨山,见广成子的崆峒山,黄帝散驾处的散驾树,嫘祖庙等古迹。后来由于治水有功,大禹被舜封于此地,禹的儿子启在此建都,史称夏邑。因此,禹州又有华夏第一都之誉。 方山,位于禹州西部二十五公里处的方山镇方山村南铡,海拔403米,山阴坡陡,山阳坡缓,缓接平川。在方山北麓的半山腰,原有面积很大的方氏祖坟,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远近闻名。后来,在1958年因治山治水,平整土地,这里变成了沃土梯田,至今仍留有一比的痕迹。方山脚下因山得名的方山村,是上古时期方姓氏族休养生息、繁衍子孙,进而形成部落的地方。因历史变迁如今的方山村姓氏杂居,方姓已不占主流。但在方山之尾的方岗,却聚居着6000多方雷氏后裔。方姓人古时称方山为上方山,称方岗为下方山。方山与方岗,山岗相连,一脉相承,同属方姓源头。方山山门前的北面山腰有“古方雷氏封邑”石碑。香港方润华先生捐建的“溯源光辉门楼”和“方氏溯源亭”,大韩民国温阳方氏中央宗亲会为他们的籍迁一世祖所立的“大唐翰林学士奉旨赴新罗文化便者方智先生”纪念碑。在下方山方岗,香港“雷方邝溯源堂”寻根访祖团捐资兴建有“方氏总祠堂”和“溯源纪念堂”。新发掘的方氏古碑林立于总祠堂前,使上、下方山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3、花石乡    花石,明属苌庄都,清隶钧阳里十甲。此地自古处许洛故道上,为粮食集散之区。    清康熙年间,村南沟深涧阻,商旅往返艰辛,遂建红石桥一座。此桥初名“三砖桥”,传说上京举子捐“四十八丙黄金”建造。清嘉庆四年(1799)年,于红石桥北筑寨一座,号曰“永安寨”。据传,因桥砌五彩花石一块,“永安寨”遂以花石代称。古时也有称“花池”者。    三座寨门,南曰“花石”,东曰“枕颍”,西曰“怡山”。寨内呈“丁”字街巷布局。后因清末民初刀兵不止,杆匪蜂起,加之户丁淅增,商家入驻,寨垣日显狭小。清同治元年(18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