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悠悠情怀话祁剧
悠悠情怀话祁剧
衡阳市祁剧团 费建楚
祁剧,俗称“祁阳戏”,因发祥于祁阳县而得名,原称“楚南戏”,新中国成立之后,正式定名为祁剧。早在明永乐年间,由于江西的人口大量往湖南迁徙,随之把江西一种称“弋阳腔”的民间小曲带入湖南。当时,湖南祁阳也流传一种小调叫“祁剧小调”,通过两种调式融合演变,逐渐形成祁剧雏形,到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基本形成。2004年在祁阳县举行的祁剧500周年庆典,曾有学者提出,祁剧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是永乐还是嘉靖?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初永乐年间,久经战乱的湖南人烟稀少,遂有“扯江西,填湖南”的移民措施,“弋阳腔”在这时流传于湖南是合乎情理的。在当时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类似《九歌》形式的“弋阳腔”,“祁剧小调”等民间小曲,是人们茶余饭后重要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两种民间小调在同一个地域相互影响,渗透遂演变成了祁剧雏形,而明永乐到嘉靖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这种雏形通过一百多年的磨合与发展,最终定形为祁剧非常自然,所以说,祁剧究竟何时形成,应该说,明永乐年间有了雏形,到明嘉靖年间基本形成。
由于祁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也被戏剧界喻之为“活化石”。祁剧有着严谨的舞台表现形式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风格高亢、粗犷、声腔丰富激越,兼有高、昆、弹三种声腔,分永河、宝河两大艺术流派。演出剧目十分丰富。据1982年湖南祁剧挖掘演出时统计,祁剧整本剧目有272个,散折(折子戏)669个,其中弹腔剧目占百分之八十,高昆腔剧目的占百分之二十,曲牌有1079支,其中高腔240支,昆腔289支,过场及打击乐与过场曲牌550支。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祁剧人”凭借其聪明才智,凭借其对祁剧艺术的酷爱,不断完善与发扬祁剧,传播祁剧,几百年来,祁剧艺术遍布三湘四水,流传区域有广西、广东、福建、江西、贵州,并远及云南、新疆等地。其丰富的剧目,众多的舞台表现形式,受到各地专家同行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之后,祁剧先后多次晋京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陶铸等中央领导作专场演出。周恩来总理题词“要发展祁剧”,著名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称“祁剧是名列全国第二的优秀剧”。京剧大师梅兰芳曰“祁阳子弟满天下”。
祁剧虽属地方戏剧种,却着大剧种的品格,其广袤的流布区域,丰硕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家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喜爱。建国不久,据不完全统计,湖南从省级到县级的国有专业剧团达三十个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业余剧团,祁剧影响可见一斑。
衡阳市祁剧团也正是凭借这股春风,于1950年在衡阳市成立,其前身称“衡阳专区祁剧团”,至今七代相传。六十余年来,衡阳市祁剧团的演职人员,在党的文艺“双百”文针和“两为”方向的指引下,走过风雨,历尽坎坷,为丰富衡阳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古老的衡阳雁城赢得了骄人的荣誉,吹拂了文明艺术的新风。
剧团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百废待兴,没有剧场,没有排练厅,甚至连练功场地也没有,剧团行当不齐,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在此情况下,衡阳市祁剧团的创始者们,本着对祁剧事业的执着追求与热爱,一致商议,从团长到演职人员,全部不拿工资,大家一起吃食堂,把省下来的钱去招学员,培养后继人才。从1958年到1960年,先后招收100多学员进行培训,通过筛选,到1961年,保留了50名演(奏)员,并以这批学员为帮底,于同年成立衡阳专区“红领巾剧团”。 “红领巾剧团”的成立,标志着衡阳市祁剧团辉煌的开始。一大批优秀演员在这里脱颖而出,为衡阳市祁剧团在我市乃至全省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周若桃、钟荃棠、肖梅英、康增迁、刘月梅、熊善清、唐九则、刘松柏等。他们继承了祁剧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衡阳市祁剧团撑起了一片蓝天,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激励着几代祁剧人。据有关领导及先辈们叙述,在样板戏风靡全国的时候,湖南省只有两个地市级剧团能按照电影样板戏一模一样演出,包括所有翻打功夫,一个是常德汉剧团,另一个就是衡阳市祁剧团。
已离休的原中纪委委员,省常委,省纪委书记杨敏芝同志,时任衡阳地区宣传部部长,对衡阳地区祁剧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亲自为剧场筹建审项目,跑资金,在杨敏芝同志的举荐和斡旋下,一九七七年,红旗影剧院圆满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影剧院当时在全省也属一流,时至今日,市红旗影剧院仍然是我市的演艺基地,高雅艺术的休闲中心。
有了自己的剧场,市祁剧团的演职人员更是如鱼得水,先后在红旗影剧院面向社会演出了近一百余出大型优秀剧目(含现代戏、样板戏、移植改良剧目的及祁剧传统剧目)。由于当时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一,除了电影就是戏剧节目,所以,每次的演出基本上是满场,如果排了新剧目上演,门票更是抢购一空。在此期间衡阳市祁剧团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小刀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