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人文旅游资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4章人文旅游资源

第四章 人文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 掌握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性景区景点 熟悉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与分布概况 了解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类型结构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 一、人类文化遗址 (一)古人类文化遗址 1.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250~1万年以前). (1)直立人(猿人)阶段---距今30万年以前; (2)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30~4万年以前; (3)晚期智人(新人)阶段---距今4~1万年以前. 2. 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1)母系氏族公社遗址;(距今1万~5000年以前). (2)父系氏族公社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开始) 旅游价值 ①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历史溯源的结合 ②游客层面相对单一,多为德育教育基地 (二)、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1、历史事件发生地 2、军事遗址和古战场 3、交通遗址 4、古城遗址 1、历史事件发生地 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议约地、 天津大沽炮台遗址、中日甲午海战纪念地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遗址、西藏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辛亥武昌起义、广州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等; 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西安事变旧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等; 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发生地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总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现代革命史迹: 不同的历史阶段集中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中共初创时期主要集中:北京、上海、长沙、武汉等大城市 受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影响:由中西部山区、农村地区 逐步转向东部的河北、山东、天津、上海、北京等地。 抗战史迹集中: 西北和西南地区 2、军事遗址和古战场 含义: 为防御外来人侵的各种军事工程如边境要塞、古炮台、烽燧等. 主要代表:长城 (1)长城 旅游价值:  ?地位崇高,是中华民族勤劳、坚强、智慧和勇敢的象征。  ?工程宏伟、作用持久,体现了民族之魂,具有震撼世界的魅力。  ?修筑年代持续了2500年,规模之大难以确切计算。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和勇敢的象征,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和心中,也把长城作为中国的代表。中国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艰巨的工程难度,周密的结构设计赢得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美誉,198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①长城修筑历史回顾 回顾中国长城的修建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国全部封建社会阶段,前后历时2500余载,从已经探明的历代长城遗迹和遗址来看,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大致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过渡与衔接地带分布。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估计在 5万千米以上,绕地球赤道一圈还有余。就土石工程总量而言,若用以砌筑高 5米厚 1米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 10圈。 ② 长城结构分析 明长城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长城的构筑经验,设计科学周密,工程质量坚固,保存完好。以明长城为例,介绍长城的结构: 城墙 一般高约7~8米,基厚6~7米,向上渐窄,顶厚4~6米,可5马并驱、10人并行。墙基为条石,墙身内外两面用条石或砖铺砌,内填石块、泥土夯实。城墙外侧有雉堞(zhì dié)留有射孔、炮眼,内有女儿墙(压檐墙 )、泄水石槽。 关隘 长城上凡交通要冲皆设雄关。明长城之“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以及“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是重要的关隘。关城为方形或多边形,每个关城设有城门、敌楼、瓮城,像山海关等重关还有护城河、翼城。关城内建有兵营、官署、马厩、粮仓、武器库、水井等,关城外有数道长城拱卫。 敌台 也称敌楼或哨楼,多为方形,置于城体之上或城内,相距 50~100米。敌台分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敌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面有箭窗,上层四面设雉堞、中建铺房;空心敌台可遮风避雨,宜于将士驻防。 烽火台 又称烟墩、烽燧。建在长城两侧的制高点上,一般每 5千米设一个,呈圆形或方形,台上有了望处和燃烟放火设施。昼燃烟(燧)、夜放火(烽),用于迅速报告和传递军情、敌情。 城堡 建在长城内外驻兵的小城。汉代称其为障或堠,堡是明代的称谓。 重镇 为了分段把守,明长城上设了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总兵驻辽阳)、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