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 ——之分析概括
再来练一练 再来练一练 (见补充资料) 1、原文: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解: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 2、原文: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解: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3、原文: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为田主所伤。时牧法至密,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公弼当此人无罪。宗哲曰:“人伤官马,奈何无罪?”公弼曰:“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可无杀乎?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 A、石公弼执法公允严明,有官养马匹吃农夫田里稻谷,被田主打伤,他根据十分严密的放牧法,不判养马者,而判田主有罪。他查清高公备盗窃官钱,贿赂手下人,以掩盖杀人罪行的事实,使之受到严惩。 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 4、原文: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 “强烈阻止”不对,文中说“巧阻”,是委婉巧妙地阻止。“控制犯罪”不对,纯属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年富不让一些官吏欺瞒他。 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解析: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C项,强加因果,来护儿被害是因为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而且当时隋炀帝已经被抓。 【参考译文】 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 【小结】 P86 对于客观选择型归纳概括题,考生解题时要将各选项和原文认真比对,注意避开常见的设题陷阱: (1)张冠李戴 故意混淆材料中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2)曲解文意 故意对某个词语或观点做错误的理解。 (3)以偏概全 有意舍弃某些东西,使概述不够全面。 (4)无中生有 材料中没有的内容,在选项中却提到了。 (5)混淆时态 把材料中还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说成是未发生的。(时间) (6)强加因果 在陈述时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硬加上因果关系。 【启示】 文言文阅读: 阅读原文时,要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将重要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官职等信息勾画出来,将事件的起始点划开),为分析判断打好基础。 做文言文时,可先看题目,勾画出选项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官职、事件,为阅读原文做准备。 巩固练习 1、见《创新设计》85页【先做后练】“于休烈文段”第3小题 2、2015、2016高考真题(课后) 一、比对时间(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广东卷) 选项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答案 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二、比对地点(张冠李戴)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三、比对人物(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