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docVIP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合江少岷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刘柏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 “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其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义熙元年时在彭泽县令任职仅八十多天便弃官,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13年的官场生活。从此他彻底脱离了官场而选择隐居,直到其六十三岁而逝。陶渊明的遁世归隐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避世的手段,更是陶渊明后期田园诗创作的风格主流,开创了文学创作上的新气象。 (二)动荡的社会生活 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的动荡时期, “杀夺而滥赏”、“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经历了孙恩、卢循、徐道覆、桓玄等多次叛乱后,脆弱的东晋政权也走到了尽头。政治上的新领袖人物刘裕顺理成章得代替了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存这样一个乱杀混乱的现实环境巾,许多名人被卷进政治斗争而被杀害。陶渊明从最开始期待自己能像曾祖一样建立丰功伟绩,但是最终遁入田园。他像其他魏晋文人们一样选择探寻自然山水之美,摒弃尘世俗务的羁绊,最终开创田园诗派。 二、陶渊明入世与避世的儒道思想转变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前期,陶渊明主要受儒家的“大济苍牛”思想理念的影响,一直以“猛志逸四海”来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努力来建立像曾村那样的报国功勋。“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删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年轻的陶渊明抱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开始他那高尚人牛抱负与理想的实践。晋室南渡和南方世族的偏安,政治的动乱削减文人的报国热情,最终造就了东晋文人追求人世和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东晋一朝,地方军阀和豪强势力对中央政权的争夺的纷争不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无法得到现实的认问和实现。陶渊明往为官与出居之间徘徊,最终选择厂弃官归隐乡野,而从前深受儒家影响的人世救民的思想也开始渐趋向道家的隐逸。 魏晋时期的动荡加速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失望,而道家的追求自我的思想开始渐渐受到重视。在晋宋交替的现实面前,陶渊明深深感受到现实现状并非儒家思想所能改变的意识到儒家义道德的空虚无用。中国古人很久以前就对“自然”一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自然山水和人文之间的联系也有很深的认识。因此,陶渊明选择摒弃儒家的思想,开始转向接受道家强调个体、牢真的自然思想,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与洒脱,开始了田园诗歌的创作。 三、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陶渊明之出仕追求事功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与表现,其归隐田园显然也主要受到儒家洁身自好、固穷守节思想之影响,尽管他的思想是复杂甚至矛盾的,道家追求个人自由的隐逸观、当时流行的享乐性隐逸观在他的隐逸行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与表现。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晋宋之际,玄风盛行,这种“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等,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