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的简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鼓书院的简介

石鼓书院简介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李宽(619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在石鼓山寻真观寻真观,旧为道士修炼之地宽为山主,乃改道院为学舍,辟寻真观为读书之所”、“立学祠先圣及招诸生,弦诵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50),衡州刺史齐映在石鼓山上建“合江亭”。唐永贞元年(805),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诗人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自郴州至衡州,游览石鼓山,写下《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   李宽原名李景俭,又名宽中,字裕卿,自幼饱读诗书,却无意仕途,唐元和元年(806)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来衡阳,游览石鼓山,仰慕韩愈唐贞元二年(788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之大气与“三江汇流”之景致,遂在此结庐读书,时称“李秀才书院”,亦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元和五年(810),吕温谪刺衡州,以文学饰吏治,游宴觞咏,风雅称盛(此诗系吕温任衡州刺史的第二年(811)夏所作),对于后来石鼓书院的发展确有“提携”之功。至唐末,大批读书人来此读书学习。宋至道三年(997),李秀才的族人李士真请与郡守,重建石鼓书院。宋景佑三年(1035),宋仁宗钦赐《石鼓书院》扁额,石鼓书院正式命名,遂与河南的睢阳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此后,朱熹、张栻曾来石鼓书院讲学,周敦颐在衡阳作《爱莲说》,黄幹为石鼓书院筹集学田。明万历中(1587—1598),李宽与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幹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吕温“愿君此地攻文字”的美好祝福得以实现。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历史发展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北魏时期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 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三国时期 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零陵县与今天的永州市区完全吻合。 、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 唐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770)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