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化神奇——《重访巴比伦》篇章隐喻效果赏析.doc

渡化神奇——《重访巴比伦》篇章隐喻效果赏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渡化神奇——《重访巴比伦》篇章隐喻效果赏析.doc

渡化神奇——《重访巴比伦》篇章隐喻效果赏析-大学语文论文 渡化神奇——《重访巴比伦》篇章隐喻效果赏析 许焕荣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篇章隐喻是从宏观上对语篇进行认知建构的结构隐喻。隐喻是最具活力的文学语言之一,是便利的认知工具,是语篇读者理解原作的渡化之舟。文章对美国爵士乐时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著名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中的篇章隐喻“巴黎=巴比伦”对作品各元素的认知布局进行探究,指出“巴比伦”这一概念的位素投射对小说进行结构化,场景和人物位素加相应的特征投射预设小说场景和人物,关系投射预示小说情节,知识投射则构成小说情节背后的因果关系,构建小说主题。作品利用“巴比伦”这个概念在读者心目中的熟识度轻松实现了对作品全方位的建构,并有效协助读者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意图。 [ 关键词 ]《重访巴比伦》;篇章隐喻;赏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1-0001-03 一、引言 隐喻是概念性的,从源域概念向目的域概念的投射是隐喻认知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隐喻是文学的生命,几乎无文无喻。有些隐喻散落在文章各处,只对篇章局部信息起作用,而有些隐喻则建构了篇章的一个或数个侧面,甚至是全部。后者被魏继东称为篇章隐喻。[1]14其实篇章隐喻就是展开的结构隐喻。[2]为便于探索这种隐喻对篇章的宏观建构作用,文章采用“篇章隐喻”的说法,但基础理论则来自Lakoff等人关于结构隐喻投射的相关理论。[2][3]文章对美国“爵士乐时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著名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4]中篇章隐喻“巴黎=巴比伦”对小说各元素的认知建构进行探析。 二、隐喻投射及其认知力 在众多隐喻理论中,以Lakoff等人提出的认知隐喻投射理论影响最为深远。[2][3]它雄辩地阐释了人类通过跨域投射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投射把属于源域概念的元素投射到目的域概念上,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相似性。根据王文斌,[5]238隐喻相似性主要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两种。根据LakoffTurner,[4]53-54概念可视作由位素、特征、关系及知识构成的抽象的意象图式,其中位素指概念的组成成分。 隐喻根据投射内容不同可产生如下认知力[4]64-65: 1)赋予目的域概念以结构; 2)为目的域概念图式的具体化提供特征; 3)赋予目的域概念以推理模式; 4)对评价目的域概念及其位素提供依据; 5)常见源域概念可以毫不费力地实现对目的域概念的认知。 其中,1)是由源域概念位素网络投射实现的,2)和4)是由特征投射实现的,而3)是由知识投射来实现的,5)体现了隐喻认知的省力效应。 三、隐喻投射对隐喻性小说的认知建构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篇章是由场景、人物、情节和主题等要素建构而成的。仔细研究可发现篇章隐喻对隐喻性小说各元素的认知建构如下: 1)位素网络投射对小说元素进行布局,为小说分配场景、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 2)场景位素+特征投射为小说场景的具体化提供选择; 3)人物位素+特征投射为小说人物具体化提供选择; 4)关系投射结合场景和人物投射形成事件链,建构小说情节; 5)知识投射构成小说情节背后的因果逻辑,合力构建小说主题。 下文将应用该发现对美国“爵士乐时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著名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进行赏析。该作品是基于单一篇章隐喻构建的杰作。故事以“重访”为契机,通篇以“巴黎=巴比伦”这个宏观隐喻贯穿全篇。 (一)位素投射对小说要素进行布局 小说以“重访巴比伦”为标题,然而“巴比伦”只在小说标题中出现过,但透过主人公查理重回巴黎的遭遇和对逝去的巴黎生活的回忆不难发现作品通篇是以“巴黎是巴比伦”这个概念隐喻建构而成的。根据《麦克米伦当代英语辞典》,“巴比伦”是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尼亚城邦国家的都城,以富庶、堂皇、奢靡、罪恶著称,后推而广之,成为任何富庶、奢靡和罪恶之地的原型。在《圣经新约》“启示录18”中“巴比伦”被指责为“罪恶滔天”,是被上帝毁灭以儆效尤的典型。“巴比伦”已成为一个几乎尽人皆知的认知模型,或曰概念图式,其“繁华的”、“奢靡的”、“淫荡的”、“因罪恶而被毁灭的”等社会文化意义已经成为其常规含义。它所涵盖的地点、人物、事件及教训等位素通过隐喻投射赋予给巴黎,为巴黎提供了相似的场景、人物、事件及教训,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相似性,完成了对整部小说的认知布局。 (二)场景位素+特征投射为小说场景的具体化提供选择 源域巴比伦的场景位素“巴比伦”及其陷落前后的特征投射到小说场景位素“巴黎”上,完成了对后者的建构:巴比伦盛极而衰,其由繁华之极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