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畜牧网站:发酵豆粕的工艺稳定性与质量评判(葛向阳).pptVIP

爱畜牧网站:发酵豆粕的工艺稳定性与质量评判(葛向阳).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KD 130KD 97.4KD 66.2KD 43KD 97.4KD 66.2KD 43KD M1I CK I CK M2 M2 31KD 20.1KD CK为未发酵处理的样品,I为经过发酵处理的样品。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的抗原比较 5、蛋白质分解度 (1)SDS(2)水解度(DH) (3)TCA-N(肽氮) (4)凝胶过滤色谱 主峰 横坐标表示洗脱体积(mL),纵坐标表示浓度 原料豆粕凝胶色谱图 主峰 二代工艺产品凝胶色谱图 三代工艺产品凝胶色谱图 主峰 主峰的位置后移,说明优化产品的分子量变小的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指标异常分析 1、酸度过低:≤2% 2、VBN过高: ≥ 50mg/100g 3、肽氮异常 (1) ≤ 5% (2) ≥ 15% 4、活菌数低: ≤ 106 发酵不彻底 腐败产氨 污染腐败菌 存在安全隐患 发酵程度不足 液体或半固态发酵才能达到 无法采用常规气流或流化干燥 可能添加其他氮源或腐败过度 干燥温度过高 无生长,发酵不彻底 产品蛋白质降解程度的比较 四、对发酵豆粕认识的误区 1、菌株可以随意筛选:缺乏安全性 2、液态发酵豆粕优于固态发酵 3、TCA-N越高越好 超过15%会严重影响色泽、气味、无法实现干燥 可能添加外源氮(菌体蛋白和尿素) 4、SDS结果好,抗原和抗营养因子低 5、VBN高是发酵彻底的体现 五、新产品与新技术 1、复合多肽微量元素螯合物 无机微量元素的成本、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效果 2、高活性肽黄金 富含核苷酸和小肽,代替血浆蛋白、肠膜蛋白 3、微生态制剂 粪链球菌、乳酸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活性酵母 4、净水微生物系列 养殖水净化处理 养殖场零排放净化处理 景观水净化处理 5、发酵棉菜粕产品 东莞珊洲河治理前后对比 北京大观园治理前后对比 治理后 治理前 东湖抹布塘治理前后对比 效果对比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植物蛋白发酵基地 感谢支持 恭 喜 发 财 * 葛向阳 gxy@mail.hzau.edu.cn 027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邦之德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酵豆粕的工艺稳定性与质量评判 一、为什么有发酵豆粕产品的诞生? ●2007年饲料总产量1.23亿吨,产值3300多亿元 ●制约饲料养殖业发展的因素:疾病与原料 ●优质饲料蛋白质资源的限制和安全问题 对植物蛋白进行生物改性代替动物蛋白是必然趋势 05年 08年 变化 鱼粉: 185万吨 135万吨 下降30% 饲料: 1 亿吨 1.23亿吨 增加20% 二、什么是最先进的豆粕发酵技术? (一)国内外技术现状 ●对植物蛋白进行生物改性是国际上研究热点 ●产品问世不到十年 ●国际上该技术和产业化能力以丹麦和台湾较为领先:二步法 ●国内研究始于21世纪初,目前处于产业化初期 (二)技术变革 第一代发酵工艺 乳酸菌+蛋白酶的厌氧发酵酶解工艺 破坏豆粕中部分抗营养因子,发酵产生有机酸,发酵香气好 分解作用不明显,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降解程度很低 工艺过程容易控制,品质不高,但稳定性好 第二代发酵工艺 多菌种混合的厌氧或好氧发酵工艺。 分阶段厌氧和好氧结合的工艺,过程控制是关键 控制合适,对抗营养因子、抗原的降解较好 工艺过程控制难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 总体质量优于第一代发酵产品 大豆子叶超显微结构 CW:细胞壁 S:油体 PB:蛋白体 第三代发酵工艺 多菌种+豆粕蛋白分解专用酶的发酵酶解工艺。 结合豆粕专用的复合酶,蛋白质降解充分 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破坏抗营养因子,针对性强,破坏彻底 工艺过程容易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总体质量全面优于第一、第二代产品 三、技术特点是什么? (一)技术先进性 国内最先研究豆粕发酵技术 2000年与华中农大生科院合作 完成豆粕发酵第二代工艺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工艺 二代工艺与三代工艺发酵豆粕结果比较 处理 蛋白(%) 胰蛋白酶抑制剂(TIU) 水解度(%) 抗原(%) 酸度(%) 原料 46.3 1452 0.0 24.6 0.56 老工艺 51.0 471 7.5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