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晚云”——细读《祝福》中的乡土中国社会.docVIP

“沉重的晚云”——细读《祝福》中的乡土中国社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沉重的晚云”——细读《祝福》中的乡土中国社会

“沉重的晚云”——细读《祝福》中的乡土中国社会-中学语文论文 “沉重的晚云”——细读《祝福》中的乡土中国社会 余新焱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来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首篇。 至今,《祝福》仍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鲁迅的《祝福》是东南亚华文教育中重要的一课。自1980年至1996年,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 《祝福》是一篇社会悲剧小说,讲述了两个故事:“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文本的结构采用了倒叙的方式。 在一个炮竹声隆隆,举国欢庆,辞旧迎新的除夕夜,祥林嫂满怀惆怅地寂然死去。她的死让鲁四老爷震怒;她的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无聊的谈资;她的死引起了“我”的思考。接着小说回顾了祥林嫂凄惨的一生:丧夫之痛——“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死了当家人”;逼嫁之痛——“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丧子之痛——“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惧怕之痛——“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综观祥林嫂的一生,是命运和世俗桎梏把她逼到了死角。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离去——归来——再离去”是鲁迅小说中的返乡模式,《故乡》《在酒楼上》就采用了这种模式,这表明作者内心充满惶惑和无家可归感。这个模式暗示了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不相容性,他们注定永远要扮演游子的角色。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这三者互相依存,互为表现。如果说环境是根,那情节便是茎叶,根吸收怎样的营养,就会有怎样的茎叶,而花便如同小说的人物。人物塑造得是否典型在于情节是否真实,而检验情节真实的唯一标准便是人物所处的环境。 环境是人物和情节存在发展的根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却往往为人所忽视,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用不同的样式展示了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带来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裂变。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相继经历了辛亥革命,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激进的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民主革命之后,中华大地依旧满目疮痍。面对时起时落的民主革命,鲁迅有着清醒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前,鲁迅被委任为绍兴师范学堂的校长。他也曾满怀希望,撰写文章,针砭时弊。但是,不久,他就发现绍兴就像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换了几个当官的人。新文化运动发动之后,鲁迅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对蔡元培以后的北京大学,他的印象也不好。他说:“大学学生二千,打的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甚至到五四学潮发生一年多了,他还这样说:“比年以来,国内不靖,影响及学界,纷扰已经一年。世之守旧者,以为此事实为乱源,二维新者则又赞扬甚至。全国学生,或被称为祸萌,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谓之志士固过誉,谓之乱萌,亦甚冤也。” 鲁迅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下《祝福》的,其中渗透着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鲁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沉闷、封闭、腐朽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本开头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叙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沉重”和“钝响”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虽然已经到了民国,鲁四老爷还是大骂康有为,这个封闭的社会对外部讯息一无所知。 经历了辛亥革命,然而农村的社会习俗依旧,封建思想依旧,“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更有意味的是对鲁四老爷书房布置的描写:长桌上松松地卷着一副对联,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窗下堆着几本旧书,一本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书房弥漫着腐朽的气息。 二、等级森严,严密的思想钳制 宋明以来,理学挟制思想领域。“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下,失节事大”,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深深地烙上了民族心理,约束女子的言行举止。准备“祝福”时,“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可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仍然是一个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祥林嫂再嫁,这在封建伦理观念上,是女人的最大罪恶,鲁四老爷当然不能容忍。祥林嫂死后,他气愤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他把祥林嫂骂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