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超高老龄化”无奈.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超高老龄化”无奈

农村“超高老龄化”无奈      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模式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农村的传统养老风俗在无奈中被改变,提前进入了“超高老龄化”社会。越穷的地方,外出打工的人越多,留守在家的老人景况越凄凉,老人们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30年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冲刷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淘空了这里的人气。往昔的“田园牧歌”变成了“田园没歌”,“戴月荷锄归”变成了“戴月盼儿归”。   河南灵宝市大王镇的重王村,经济实力在本镇属中游。全村1.96万人,外出打工者占1/3。男的大多去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搞建筑,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去新疆摘棉花。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作为中国的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早在1998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早已提前进入了“超高老龄化”社会,而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更差。越穷的地方,外出打工的人越多,留守在家的老人景况越凄凉。      有乡不愿回      河南陕县是个贫困县,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过去村子里的能人,是会种地的“庄稼把式”,现在一切都变了。   靠农业收入来增加财富,基本上毫无希望。陕县西张村镇一位村支书说,现在种地赔钱,一亩地投资四五百元,打下千把斤小麦,能赚40元钱,还得是风调雨顺。如果天旱需要浇地,就血本无归了,为自己的生计考虑,农民们也要外出打工。   据陕县张茅乡清泉沟村的村支书张永强看来,农村的留守老人问题不大:看病有合作医疗。小病去村医疗室,大病去乡卫生院,再不行就送市医院。老人要求不高,有吃有喝,孩子给点零花钱就行了。至于“精神苦闷”,张支书笑道:“农村人还提不到这一层。”   三门峡市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尚柏仁说,农民工离家时,是有一股力量推他们走的。他们的父母、亲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去城里实现自己的梦。有的青年并非真心想外出,而是出于攀比心理,谁不出去连对象都找不着。但他们却并非都能在城里打工赚钱,有的只能混个肚儿圆,有的实在没钱了,就在城市偷、抢、卖淫。年轻人之所以不回乡,不仅是由于他们自己不愿意,几年不在家乡,他们几乎已经切断了与乡村的联系,返乡后跟家乡的人交流难、沟通难,他们的意见受到乡亲的排斥,在家里也呆不住。这些人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种过地,不会干农活。对于他以及他的父母来说,让他重新回到田里劳作亦是家庭的耻辱。   然而,留守在家的老人们真的愿意子女都外出打工,自己独守空巢吗?   “经济收入第一,全家团圆第二。”记者遇到的所有被访者,不管村干部还是颤颤巍巍的老者,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如此移风易俗      灵宝市大王镇重王村的外出打工者,婚前男女占60%#12316;70%。婚后一般是两口子均外出打工,其中带子女外出的占30%#12316;40%,但几乎没有一个带老人外出的。村支书张玉华说:“因为他们到城市要租房住,跟子女租一间小房子就可以了,但跟老人租住在一起就不方便,容易闹矛盾。而且老人们也过不惯城市生活,不愿出去。”   农村地区以往的传统是:父母年老时,无力耕作,他的责任田由儿子代为耕种,作为儿子赡养父母的一种形式。但现在,由于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年迈的父母不但要“自给自足”,反而还要替儿子照料他的责任田。儿子只在农忙时回来一趟,有的终年都不回家。有的外出打工者,还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管教。老人已把自己的儿女照应成人,本该安度晚年了,现在不但自己有病无人管,还被迫再当一次“爸妈”。   另一项农村的传统习惯是:父母老了,由几个儿子共同或轮流赡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儿子们早就与父母分家另过了。在农村,分家似乎意味着责任感的解除。   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含辛茹苦养育了3个儿子。“大集体”年代,她走在铁路上捡煤炭,一条胳膊被火车带走了。虽然成了残疾人,但因为有儿子赡养,村里从未管过她,也不能吃低保。2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了,由大儿子出钱安葬,之后她被明确为由二儿子负责供养。老二一家3口都在外打工,每年给母亲一定数量的钱和粮。3年前,她的三儿子也去广东打工,留下一个小孙孙。老太太就给老三看门、带孩子。老二两口子得知这个消息后,颇不高兴,就不愿继续供养母亲了。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议决家庭的重大事项、纠纷,舅舅是一个重要的主持人和裁决者。然而,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多不认舅了。因为“孝”的位置下降了,经济实力占了主要地位,“穷舅”说话不算数了。年轻人文化水平高,见识广,说话也有分量,即使在养老问题上,舅舅也说不动外甥了。这也是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个新变数。   葬礼历来是中国农村的重大仪式之一。为父母“养老送终”是农村孝道的主要内容,也是“家庭式养老”的全部过程。父母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