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在莫斯科留学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世纪前在莫斯科留学生活

半世纪前在莫斯科留学生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不久,我被公派留学苏联,在莫斯科住了近4年。对当时的苏联高校以及作为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当时苏联社会,印象很深。我在莫斯科拍了许多照片,每当看到这些黑白的影像,当时的留学生活情景就仿佛历历在目。      学校生活写真      1955年9月,我来到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坐北京到莫斯科加班专列火车,一路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白桦林中,走了11天。“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那首广泛流行的歌,不断在脑海中回荡。我庆幸自己能亲眼看一看“社会主义的样板”。   刚到莫斯科,留苏学生会就要我们把姓名俄语拼间给他们审查。结果,同学名字中的“会”、“辉”、“惠”、“慧”等字的俄语拼音,都被改成“gui”(贵)。后来了解到,那是因为俄语中,男性生殖器叫做“hui”,字典可查不到。   去纺织学院的本科生加研究生有十多个人。到校正是星期天,学校不办公,老同学把我们临时安排住到他们房间里的空铺上。学生宿舍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十分整齐清洁,特别是女同学房间,桌子、茶几上铺了洁白的方巾,上面放着插了鲜花的花瓶和瓷器或绒毛小动物等小摆设;床上笔挺的毛毯四周用雪白的床单包覆起来,叠得方方正正;枕头套了雪白的枕套,蓬松挺拔得像一块碑一般竖立在毛毯上,真像是美术馆里的艺术展台,在我国,当时只有结婚的新房才是这样!   当天中午,大家一起到宿舍附近一家对外营业的工厂食堂用餐。先要到窗口点菜、买票。我们按照国内的习惯,由一位同学替大家集体买。由于不知道菜的俄语名称,只好按照价格点。菜上来时才发现:有的点了两个汤,有的点了两个甜食。吃完,付钱的同学向各人算账,折腾了好半天。从此,体会到国内的习惯行不通了,“集体主义”不行,以后只能个别行动。   第二天早上,本科生按照课程表去上课了。研究生则要去见导师。当时莫斯科纺织学院只有一位毛纺教授,他每天穿着工作服在工场一角办公。我俄语口语没过关,就请一位老同学去当翻译。我在国内学的是棉纺,临出国时,纺织工业部领导要求我改学毛纺。作为共产党员,服从组织是天经地义的,我同意了。可是,好多毛纺课程我没有学过。许多毛纺机器,我连名称也不知道。我对导师如实地说了。导师说:“研究生一般3年,你要补很多课,起码得5年。”于是,我就埋头学习,每天起码14~15小时,每星期7天。那时,每周6个工作日,5天上课,苏联同学每周六是军事训练,纺织学院男同学参加后勤部队训练,女同学则参加战地救护训练,到大学毕业时,可以获得少尉军衔。我到本科生班级去听导师讲课,因为听力速度跟不上,而且毛纺没有教科书,我就坐在第一排优秀的女同学旁边,课后还把女同学的笔记借回去消化,其余的时间就扑在教师阅览室。那时,研究生享受教师待遇,借书容易,座位宽敞,人也不太挤。   苏联教授讲课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在国内我认为纺纱中的精梳是很复杂的,不对着机器细看,简直弄不懂。我的导师把精梳过程用4个符号表达4个主要作用,分析各种工艺的不同组合,真是一目了然。   当时苏联的学制是本科5年,副博士研究生3~3.5年。博士则必须是已有相当成就的副博士才有资格攻读。苏联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参照德国,比较重视实践,专业分得很细。本科毕业授予工程师学位。工科研究生通过答辩,授予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答辩前,必须有2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当时,我国派去的本科生已读完国内大学一年级,所以,第一年课程内容都已经学过,主要是练俄语听力。研究生则大都已经工作了三、四年。   当时苏联中年教授,已经开始和学电脑的青年合作,运用电子计算机(那时,还没有个人电脑,用的是半个房间大的中型计算机)来分析纺织。于是,我在做研究时,也努力向这方面下功夫。   研究生宿舍2人一间,往往是不同国家的研究生住在一起。我就先后和波兰、匈牙利、乌兹别克、哈萨克的同学合住。由于彼此俄语水平差不多,我练口语的机会比本科学生就少得多,所以,口语长期过不了关。有时就和宿舍门厅管钥匙的退休老奶奶交谈。   当时宿舍里没有浴室,洗澡要到附近小澡堂。那里附有理发室和洗衣房。理发很快,10分钟解决问题。而当时在国内,理发、修面、挖耳朵、按摩头部、敲背等,起码30~40分钟。洗衣房备有尼龙网线袋,把需要洗的衣物一古脑儿塞进,放人大滚筒式洗衣机里清洗,离心机甩干,拿回去自己烫平。为了省时间,内穿的衣服,我往往不烫。苏联人不用热水瓶。喝水临时烧,或者干脆喝自来水。苏联人洗脸不用脸盆,只凑在水槽用两手掌捧水往脸上搓洗,然后用干毛巾擦干。他们的毛巾是厚实的平织方格纹粗布巾,不起毛圈。我们都用国内带去的用品。   苏联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不大一样,早上临八点才起床,啃几片面包就去上学、上班。晚班是夜大学,晚上八点到十一点。实验室则全天开放。午饭一般在两点以后;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