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拒绝背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拒绝背后

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拒绝背后   2005年9月10日,26岁的女硕士李勃玲开始了她的第61次求职,可最终还是失败了。“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遇拒绝!”消息一传来,社会一片哗然。女硕士为何60多次求职遭遇拒绝?这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缺憾?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61次求职的心酸      2005年10月23日中午,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五星乡兆峰村一农家小院。26岁的李勃玲在家里一边掰包谷粒,一边默默为男同学杨希祈祷。此刻,杨希正在由四川开往广州的火车上,他要去那里一所民办大学应聘。与李勃玲一样,杨希也是残疾人,没有右胳膊,没有右腿。想起假肢,李勃玲就会为他担心,担心的想法缘自今年3月,李勃玲本人的第一次求职,她去的是河南安阳应聘教师,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招聘方见她依靠双拐,没有试讲就婉拒。      此后,求职几乎在徒劳中进行,但李勃玲没有放弃。李勃玲告诉记者,半年中,她至少向200余家企事业单位投递了求职简历,60余家回信婉拒,其中32家为社会企业单位,16家为教育单位,另外10余家是服务行业。在投递了大约150余份简历,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李勃玲开始失望,再投简历时,她已不再仔细查看专业,工资福利待遇,感觉合适她就投,徒劳地投递。   第61次求职发生在2005年9月10日,教师节。   这天与往常一样,李勃玲继续在人才网上寻找机会。翻看西安高新人才网时,一家合资公司招聘翻译的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遂发送了简历。   等待,漫长的等待……半个月后,这家合资公司终于给李勃玲回信,信很短:“擅长哪方面的翻译?”“学的是什么专业?”   看罢,李勃玲感觉有些冷。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李勃玲简历中已经有了说明,考虑到这是一次机会,她还是回了信,但结果仍旧是石沉大海。   李勃玲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数天后,她又给这家合资公司打了电话,问答依旧简单:“我是残疾人。”“哦!”语气有些惊诧。“你们招不招翻译?”“招。”“能不能见一下我?”“不需要,发简历即可。”“几天会有结果?”“到时通知你。”对话就此结束。   对于李勃玲来说,寻找工作的半年多??间里,第61次求职就这样结束了,满怀的希望也随电话中“嘟!嘟!”的挂机声而结束。      女硕士是全村人的骄傲      知识改变命运。在农村,这一点几乎被看作是真理。李勃玲患有先天性股脊膜膨出症,因脊柱压迫神经,从小她就不能像常人一般行走。父亲文化并不高,但渴望孩子有出息的想法却始终没变。父亲的眼里,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李勃玲自然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不变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不仅激励她读完中学、大学,而且还攻读了硕士研究生,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这一过程长达19年!一家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村口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李勃玲说,农闲时,父亲总要去那里等待别人的挑选,或去做搬运工,或去做农活,来换取报酬。   积劳成疾。2005年6月28日,李勃玲回家的当天,患病的父亲不幸离开了人世。父亲是中午1时病逝的,李勃玲赶回来的时间是下午2时,一小时,父亲没有等来孩子,孩子也没有看到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过,父亲也算是含笑九泉。父亲病逝不久,李勃玲就领到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颁发的硕士研究生证书。此前,她早已精通英语、日语,并获得了英语专业8级证书。   这一成就使李勃玲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不容忽视的一群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促使众多学生把命运押在考学这一独木桥上,但桥的另一端所在的就业环境,却并不令人乐观,甚至有些残酷。这一点,残疾学生体会更为深刻。   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教学校,来自四川的杨希、黑龙江的钟向东、吉林的宋永燕以及西安市临潼区的田英东等,因为身体残疾,与李勃玲成为同学,成为相互鼓励并肩完成学业的朋友。   现在,他们的情况跟李勃玲一样,不容乐观。寻求一份职业对他们来说似乎比战胜疾病更为困难。尽管他们付出了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但是,一次次的求职遭拒,让他们体味到的是现实的残酷。记者电话联系他们,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叹息和无奈。从即将毕业到现在,李勃玲的4位同学只有一位找到工作,而且工资较低。   父亲的病逝,不仅使李勃玲一家失去了生活的脊梁,而且家境日渐贫寒,这使李勃玲对职业的渴望日益强烈。每天,双拐支撑下的李勃玲都要想办法上网,向一些她认为可能会录用自己的公司投放求职简历,心里实在太着急时,她会拖着双腿,到院子里晒太阳,呼吸着新鲜空气,或者帮母亲掰包谷粒。   李勃玲等5位残疾同学的求职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国残疾知识青年就业现状的缩影。他们经历了风雨,却很难见到属于他们的彩虹。   问题的核心不仅仅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