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世仁童话作品中的“梦”.doc
林世仁童话作品中的“梦”
林世仁是当代台湾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童话作家之一,其童话创作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著有《十四个窗口》《十一个小红帽》《再见小童》《魔洞历险记》等童话作品,为童话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桂文亚曾评论“林世仁的童话是一种诗情与哲理的混合体”.的确,在林世仁的童话王国里,我们沉浸在如诗般的美妙意境中,也享受着深厚的生命哲思。而推动林世仁童话“哲理与诗质相结合”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其童话作品中“梦”的叙述。在林世仁的童话作品中,有不少以“梦”为叙事形式的作品,如《草地上的梦》《老电线杆的梦》《关于梦的存在》《黑狗的芒草尾巴》等等。林世仁对奇妙的“梦”浮想联翩,“梦”的叙事形式丰富多样,形成文本诗情画意、如梦如幻的艺术风貌,同时也隐喻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梦”的叙事形式
《韦苇与儿童文学》中曾这样定义童话的含义:“童话是被故事逻辑所规范的童梦世界。”[1]指出了“梦”的叙事形式与童话作品的内在联系。阅读林世仁的童话作品,梦的形式在文本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本风貌,传达作者不同的审美旨趣。“梦”在文本中的呈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 一) 作为文本的叙事情节
以梦作为故事的叙事情节,在童话作品中并不鲜见,例如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在林世仁的童话作品中,《老电线杆的梦》《黑狗的芒草尾巴》《四季的礼物》也是典型的以“梦”作为故事情节的叙事形式。
在《黑狗的芒草尾巴》中,“梦”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黑狗第一次做梦,是它被误解后;它第二次做梦,是受到老狼狗和三只小黄狗的羡慕后; 当黑狗恍然大悟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它做了第三个梦。这些白天的精神诉求,在夜晚的梦境中得到了安慰和呈现。这些梦境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黑狗想要寻求自我肯定的迫切心理,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亲切。另一方面,也构成三重完整的“现实-梦境”的故事结构,形成一唱三叹的叙事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了童话的诗质和哲理韵味。《四季的礼物》这篇童话,在结尾的处理上同样运用了“梦”的叙事元素: “在他沉沉的梦里,正下着冬天的白雪,春天的花香,夏天的雷雨,和秋天里缤纷洒满一地的金黄落叶。”作者将之前所出现的故事场景以“梦”的神奇力量串联在一起,画龙点睛,有卒章显志之用。
《老电线杆的梦》则呈现出似梦非“梦”的叙事构思。老电线杆发现广告招牌后,忙着找通知的人。当天色渐暗时,他的“眼皮又像往常一样重重地往下沉、往下沉……”这样的叙事消解了“梦”的字眼,但我们可以预见这是一场梦的开始。“朦胧中,老电线杆又被扎醒了。他睁开眼睛。一位老人站在面前。”“醒”“睁开眼睛”这样的字眼似乎在急着向读者证明这是真实的场景。但接下来老电线杆的所见所闻,预见梦网路的老台长等等,马上又让我们坚定了这的确是一场梦境。“月亮又在老电线杆上方闪着银色的光芒。
怎么回事呢? 老电线杆上看着身上的电线又回复了老样子。”“出梦”也同样是不露痕迹的。可这果真只是一场梦境吗? 虽然连老电线杆也在心里想“难道刚刚只是一场梦”,但“第二天,老电线杆就知道自己并没有做梦; 因为他又变成了一九九六。”“并没有做梦”,是对现实的再次肯定。“老电线杆向左一望,看见五年前从他身边消失的电线杆就站在不远的地方。”消失的事物被重新赋予生命,这是梦境的特有能力。作者给予梦境和现实同样的肯定,不断消解“梦”的存在,“入梦”“出梦”不着痕迹,“就这样,老电线杆一打盹,就进入了梦网路”,“偶尔,他回到小路边,反倒像是在梦网路上打了个小盹”.作者打破了现实和梦境的界限,模糊了两者的分界,因而呈现出似梦非梦、如梦如幻的文本特质。
( 二) 作为文本的叙事人物
以梦作为叙事的主人公,将梦具象化也是林世仁童话的重要特质。梦是虚无缥缈的,无论是文学家还是孩子们都想看看梦的样子,闻闻梦的味道。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在孩子的世界里,世界万物都有灵魂的。“梦的拟人化处理,使本身虚无缥缈的梦具象化,给了孩子一种又新奇又有趣的感觉,这也符合儿童将一切事物泛灵化的思维特性。”[2]因此,当我们在讲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童话”时,对孩子而言,却是在讲“真正发生的事情”,“梦”也成了有生命、可观可感的具体之物。
《草地上的梦》一文正是将梦具象化、拟人化的典型作品。“一个梦掉在了公园的草地上。”“梦”在这里变得可感可观,有了具体的形态,是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清晨,梦醒过来,发现自己不是躺在床上,不是睡在枕头边,不禁皱起来眉头: 是谁那么粗心大意,把我忘在这里?”梦也能“醒过来”? 这显然是孩子般的痴话,但却完全符合孩子的逻辑思维。草地上的“梦”像个孩子般喜怒无常,心情说变就变。“梦用责备的眼光盯着他……梦故意转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