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之二)
【 标 题】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之二)【原文出处】中国语文【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4【原刊页号】311~326【复印期号】200011【 作 者】贝罗贝/吴福祥【作者简介】贝罗贝 法国科学院 吴福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内容提要】(一)从西周到东汉,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项的频率变化、功能发展以及词汇兴替,二是系统结构的变化。(二)上古后期,随着旧有的疑问代词在实际语言中的逐渐消失,疑问代词系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简化。(三)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产生主要有文字假借、功能扩展以及词汇化等三个途径。【关 键 词】疑问代词/语法演变/上古汉语【 正 文】 4.4Ⅳ类 原因目的疑问代词 上古后期,见于文献的Ⅳ类疑问代词有“何”、“胡”、“奚”、“曷”、“盍”、“何故”、“何以”、“奈何”8个。 除“奈何”以外,这些疑问代词均已见于上古中期。据表三的统计,“何”最为常见,“何故”、“何以”次之,“胡”、“奚”、“曷”、“盍”则只能见到个别用例。例如: (67)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史记·晋世家》)│苟必信,胡不赴秦军惧死?(又,《张耳陈余列传》)│对曰:“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论衡·定贤》)│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史记·殷本纪》)│子盍为我言之?(《论衡·刺孟》)│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史记·齐太公世家》)│孔子行鲁林中,妇人哭甚哀。使子贡问之:“何以哭之哀也?”(《论衡·遭虎》) 在汉人的注书里,用作Ⅳ类代词的“胡”、“奚”、“曷”、“盍”往往要被注释或对译为“何/何为/何故/何不”(如例68)。由此可以推断,这些代词至少在东汉时期已不再用于实际语言。 (68)胡,何。何不位天子之位?(《吕氏春秋·察今》“吾子胡不位之?”高诱注)│何故近之我梁,而不入吊唁我乎?(《诗经·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不入唁我?”郑笺)│奚,何也。(《孟子·万章上》“奚而不知也?”赵岐注)│言虽无道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论语·宪问》“夫如是,奚其丧?”《集解》引孔安国注)│女既以媒得之矣,何不禁制而恣极其邪意令至齐乎?(《诗经·齐风·南山》“既曰得之,曷又极止?”郑笺)│王何为使我谋之,随而罪我居我以凶危之地?(《诗经·小雅·菀柳》“曷予靖之,居以凶矜?”郑笺)│盍,何不也。(《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高诱注)│盍,何不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盍将把兮琼芳。”王逸注) “奈何”用如Ⅳ类疑问代词是这个时期始见的: (69)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人曰:“士奈何不一遇也?”(《论衡·逢偶》) “奈何”既可以询问原因目的又可以询问方式情状,正与上古汉语的“何以”、现代汉语的“怎么”的用法相平行。显然,“奈何”询问原因目的用法是由其询问方式情状的用法衍生而来。 4.5Ⅴ 时间疑问代词 如表三所示,在《史记》和《论衡》中上古中期偶见的时间疑问代词“曷(害)”一例未见。另一方面,《诗经》中常见的“曷”在《毛传》和《郑笺》里绝大多数被注解或对译为“何”“何时”: (70)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曷,何也。何时能来望之也?(《邶风·雄雉》“曷云能来?”郑笺)│曷,何也。何时我得其所哉?(《唐风·鸨羽》“曷其有所?”郑笺) 由此可见,至晚在上古后期,时间疑问代词作为一个功能类已经从当时的疑问代词系统中完全消失。其功能由分析性的名词性短语“何时”承担。在《史记》和《论衡》中,询问时间除用“何时”外偶尔还见到“何如时”: (71)且不求,何时得功?(《史记·晋世家》│天子废礼何时,岂秦灭之哉?(又,《谢短》)│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6Ⅵ 处所疑问代词 上古后期,见于文献的Ⅵ类疑问代词有“何”、“安”、“恶”、“焉”、“奚”。从《史记》、《论衡》看,这个时期Ⅵ类疑问代词的出现频率较上古中期明显下降。如表三所示,“恶”、“焉”、“奚”仅见个别例子,“何”、“安”的出现次数虽略多于“恶”、“焉”、“奚”,但多数见于“何在/安在”这种熟语化程度较高的组合。例如: (73)使货主问曰:“钱何在?”对曰:“无钱。”(《论衡·量知》)│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史记·滑稽列传》)│子擒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又,《仲尼弟子列传》)│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又,《苏秦列传》)│今诰以阴盛阳微,攻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