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仙卖雕梅(2004.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菊仙卖雕梅(2004.7.1)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2日 12:09)   农民 李小五: “ 你不要还有人要, 我不可能烂在园子里。”   李菊仙:“不过大哥你得考虑你这梅子实在太小了,只能做脆梅。”   农民 李小五:“你也可以挑一挑,大多数是可以做雕梅的。”   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是李菊仙最忙的时候,她要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梅园里,和老乡商谈收购梅子的事情。   李菊仙:“把这小的挑一挑,小的只能做脆梅,你经济上加上一点,我们尽量帮你挑好。”   今年,李菊仙打算收购2000吨左右的梅子,占用资金在300万元左右,这让她有些头疼。   李菊仙:“我们这个梅子属于季节性出产果品,一年最多有两个月的出产时间,所有的原料都要在这两个月集中收购起来,在这个情况上比较积压资金,大量的资金要在这两个月投资下去,积压一整年去卖再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资金是最大的困难。”   1986年,16岁的李菊仙考上了洱源县文工团,明星之路好像铺在了这个天真的白族少女面前,然而,两年风光的舞台生涯却使李菊仙无力供养她的6个姊妹完成学业,1988年,她辞职和男友贷款10万元承包了洱源县三营乡罐头厂,摸爬滚打了七年后的1995年,李菊仙没能在合同到期后继续承包。   李菊仙:“挣了七八十万元了,那我们就回老家吧,这里都已经结束了,就回了老家,当时回到老家还是心里感觉闲不下来,不可能就这么待着。”   闲不着的李菊仙注意到,经常有一些广东商人把洱源的梅子运走加工成话梅返销回大理,这事刺激了李菊仙的神经。   李菊仙:“为什么要让其它省的人,我们累得像搬运工一样,把这个原料搬运到其它省,做成成品,又返销到我们这边市场来,我们本地人为什么不动一下脑筋,把这个原料充分利用起来呢?”   李菊仙想到了白族传统名特食品雕梅,在她之前,还从没有人把雕梅大规模地推向市场,困难的是在青梅上雕刻出图案完整美观的花纹并没有那么简单。   员工:“在这个梅子中间划一个中线,刀尖对着这个中线向两边甩开,甩开一个人字,然后在往前,再甩一个人字,但是人字与人字之间的距离必须均匀,然后这个刀尖要深深的划到他的核上,不然它会连接起来。”   李菊仙:“它这个价值高也是一环扣一环的,第一在选料上选的是最优质的梅子,第二在雕工必须及时的完成加工工序,你要是今天不做完,到明天就报废了,第三它的雕刻有一定难度。”   雕梅制作工艺复杂,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大理白族也只是把雕梅作为探亲访友馈赠的礼品。加工时,要把雕好的梅子放在盐水中浸泡10分钟脱酸护色,高温消毒后用白糖、蜂蜜浸渍3个月以上。1997年底,李菊仙耗时一年加工的12吨雕梅,被她孤注一掷地运往大理。   李菊仙:“很多游客听完介绍都很奇怪,拿着一个雕梅不想吃就看,一个呢就是看它里面有很多神秘的文化一样,反正看着这个梅子舍不得吃,好多游客来到这里,再怎么贵也得买几包回去,强调我们这个雕梅的本身价值,它一个是工艺,再一个是加工过程中的难度,还有一个它选料比较特殊,选的是最好的料。”   一颗雕梅在旅游市场卖到了一元钱,让李菊仙大喜过望,但梅子大小不一,无法用机器来生产,怎么办。   李菊仙:“如果刚学的这些人,你就多给她一分二分,让她提起一些兴趣,现在我们这一片的老百姓,妇女同胞都愿意来学做雕梅,现在她们都熟悉了,一天能挣二三十元钱。”   好的雕梅用的是刚采摘的梅子,否则会影响口感,但是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做5公斤左右的雕梅,因此在梅子成熟季节,需要大量的雕工,1998年,李菊仙靠200多个徒弟,又各自为战,大量地培养梅园附近的农户学习雕梅,以提高产量。   李菊仙:“直接针对农户,我们已经把大片的梅园所有梅园的地方,附近的老百姓都培养出来了,都会做,都让他们会做第一道原料,一般雕工是请到家里来,我们付一颗两分钱的雕工,我们直接让老百姓他这颗梅子价值1分,雕工5分,那现在再给他们加2分,那就成5分了,一颗梅子定的价格就到5分了。”   村民:“当时不会雕,后来她们下来教我们雕,一个5分钱再卖给她们,”   记者:“你一天能雕多少,一天2000多个。”   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李菊仙请大学生促销雕梅,真正检验雕梅的时刻到了。   李菊仙:“一个是解渴,一个是消炎,一个是解暑这个是存在的,他本来存在的价值。我们又把它加工成一个美好的食品卖出去,这在市场上是非常认可的。”   世博会给了李菊仙展示自己展示雕梅的舞台,她拿出500公斤价值4万元的散装雕梅供游客免费品尝。   员工 张雄飞:“看到这个雕梅的时候,感觉非常稀奇,因为一个梅子好像一朵花一样的,这个东西以前没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