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理论与健康(专题1)—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源 中医学的经典及发展历史 1、四大经典著作 2、历史发展阶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五脏一体观 2、形神一体观 3、病理上的整体性 4、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主要参考书籍 《中医基础理论(统编五版教材)》 .印会河主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吴敦序主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童瑶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 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 证理论。 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周恩来总理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 先生。 毛泽东主席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 先生,共商中医发展 大计。 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 眼科专家唐由之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 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 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 相结合。 * * 王 玮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安阳,455000)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华医学 四大经典 先民实践,积累经验 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 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临床医疗 养生预防 (导引图) 专业医生 医疗用具 砭石 金银针具 (1)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引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医 圣 张仲景 (2)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晋 ·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 学专著 ——《脉经》 晋 ·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 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隋 ·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诸病源候论》 唐 ·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 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 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 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 论的总结。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选择题100道.docx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docx VIP
- 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中的应用.docx VIP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pdf VIP
- 数学教案_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教学设计.docx
- GZ-2022062 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正式赛卷完整版包括附件-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正式赛卷.docx
- 信息技术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劳动二年级下册粤教版(主编:徐长发)教学设计合集.docx
- 教师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新.doc VIP
- (word精品)2022年甘肃省兰州市诊断考试(一诊)数学试题(附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