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docx
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1内容提要海峡两岸五十年来壅塞阻断,缺少沟通,由于政治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两岸的唐代文学研究形成了各自的优长和存在着不同的缺憾。由于来自同一个学术传统,因此又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比较一下两岸五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历程中的共通、不足和各自的优长,并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对两岸的唐代文论文联盟学研究互取其长,互补其短,共同推进,纵深发展,在新的世纪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蘸,不无好处。两岸唐代文学研究的相似与共通一、两岸唐代文学研究皆为一方重镇,都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热门话题据尝台湾方面的有关资料①,1960-19糯94年三十五年间,台湾各大学研究所古仙代文学博士论文中研究古典诗词的共12愧0篇,其中唐五代为31篇,占26%;心台湾政治大学1980-1989年十年骗的10篇古典诗词方面的博士论文,唐代郫诗词为7篇,占70%。1955-1994年四十年间,台湾各大学研究所研究蓍古典诗词的硕士论文为681篇,其中唐芾五代210篇,占31%,这当中还未包檬括唐人小说、散文、骈赋和敦煌变文之类沁选题。另外,从1975-1984年十缠年间获国科会奖助的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共104篇,其中隋唐文学为37篇楮,占35%。大陆的唐代文学研究,根据鳋中国版本图书馆已出版的《全国总书目》株,1981-1989年在中国古代文学仔研究的各个史段的研究专著中,唐代文学段占的比例很高,除了1982年和19瑾85年,《文心雕龙》的专著略多于唐代纩文学外,其余各年份以及总数,皆以唐代あ文学研究的专著为最多。两岸当代的古工代文学资料整理和索引编目工作,也是唐俅代文学起步较早。大陆岑仲勉的《元和姓蚱篡四校记》成于1954年,吴文治的《苟古代文学研究资料·柳宗元卷》成于1964年,台湾严耕望的《唐尚书仆射表》ふ成于1956年,罗联添的《唐代文学论兀著集目》成于1978年。在古代文学各续个史段以及作家、作品研究会中,两岸的礼唐代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大陆的唐代文筮学研究会下属的作家、作品研究会也最多,也是两岸古代文学各研究会中出版年鉴荔、会刊、研究集刊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壅一个学会。二、研究历程中都发生过传狷统研究方法与新观念、新方法的碰撞,并圣产生相近的趋归20世纪初,西风东渐绂,中国传统的治学道路与新的文学观念和缂方法产生了第一次碰撞,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这批国学幂大师,曾尝试着把文学从经学中剥离出来辨,首次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本体和学术躔系统来加以思考和诠释。在方法论上,则栀以社会学、美学、史学的研究方法来改造謇传统的注疏、训诂、考据之学;或是参用熹西方美学理论来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和作家赌的创作活动;或是抬高经学所未论及的小赆说、戏剧来强调文学与群治的关系;吆或是用知人论世的史学演绎来构建中裉国古代文学史。大师们的这种尝试,经过智胡适、闻一多、鲁迅、朱自清、苏雪林、砉台静农这批后继者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中捧国古代文学研究向近代化的演变,并成为狯现代唐代文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5鲽0年代后,尽管两岸分治,但在他们传人矩的努力下,唐代文学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方薄法的变革也从未停止过,而且几乎在同一爸时段,发生过较大的思想碰撞。50年踵代中期,台湾当时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涟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时,有意学习王国维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揉进西方的文艺观和夔方法论,例如他把陶渊明、李白、杜甫作G为三种类型的代表来讨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笔的隔与不隔。50年代末,陈世蓁骧通过与西方悲剧观的比较来解析杜甫的瘸《八阵图》等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特征,遇施淑女则用西方神话中的原型批评来解读南《楚辞》中的《天问》、《九歌》等篇。到了60年代,一批古代文学的学位论文A更着重于比较研究的方法,如许世旭的《世李杜诗比较研究》,叶光荣的《宋代江西胄诗派研究》等,这种对传统研究观念和研腐究方法的不断撞击终于导致了70年代初蜂的一场关于新批评方法的大辩论。这篱场辩论,分别以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嘉宁莹和外文系教授颜叔元为代表,于197缦2年在《中外文学》上展开,很快吸引了p众多的古代文学研究者和一批学术刊物。诵争论的焦点是新批评的研究方法是否儆适应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颜叔元从197哓2年起,陆续在该刊上用新批评的方ヨ法对《江南曲》、《琵琶行》、《长恨歌碧》等中国古典诗词作出新解,叶嘉莹则于1973年发表《漫谈中国旧诗传统》对柽此提出批评。这场争论正象后来吕正惠等蓥人所总结的那样,与其说是辩论新批评的烩是否适应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不如说如蒂何去适应古代文学研究②。因为叶氏的本想意认为并非拒绝新方法的引进,她本人的ī研究方式就不是正统的学案、年谱、笺证、义疏,相反却很注重肌理、辞藻、色彩苒、意象,这与新批评本身就有沟通之钢处,叶氏其说意在强调文学研究中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