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贝青乔的诗歌创作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贝青乔的诗歌创作研究.doc

近代贝青乔的诗歌创作研究   在讨论《苏州地方文献丛书》选题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晚清苏州诗人贝青乔。 有先生问及贝青乔入选的理由,我说很简单,贝青乔是改变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时期苏州最着名的诗人。 所谓着名,是其名声已经远远超越了苏州的地域范畴,建国以来,国内学术界讨论鸦片战争的文学,几乎都会提到贝青乔的名字, 提到他的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 钱仲联先生认为《咄咄吟》:“反映鸦片战争时期敌寇之横暴、清政府官吏之昏聩、将帅与人民之英勇抗敌, 字字为血泪凝成。 不特思想性强,艺术性亦高”,“同时则龚自珍《己亥杂诗》亦其类矣。 ”近代诗歌,能与龚自珍《己亥杂诗》媲美者,多乎哉?不多也。而对《咄咄吟》的高度评价,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晚清思想家王韬便说《咄咄吟》是贝青乔亲赴前线、佐扬威将军奕经幕府、浴血枪林弹雨,“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顾卒无所成功”,于是在磨盾草檄之暇,成以“具载当时军中利病,识者以为不愧少陵诗史”。   贝青乔的成就与地位,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还表现在史学研究领域。 贝青乔留给后人的,除《咄咄吟》以外,还有其他诗歌和着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罗尔纲先生编辑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太平天国》, 就收有贝青乔的笔记着作《爬疥漫录》。 因此,编辑《苏州地方文献丛书》,系统整理、出版贝青乔的诗文稿,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   我以为,入选《苏州地方文献丛书》的着述和作者,除了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外,更要注意在苏州地方的代表性。 清代道咸(1721~1862)年间,苏州有一批文士, 他们出身寒门, 一直在为生活奔波,但是,他们又胸怀理想,有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只是政治之黑暗,以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他们被学术界称之为“吴门寒士群体”,这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江湜、沈谨学等,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是寒士,他们根本不为当时人所知晓,更为今天研究者所忽略,如徐宝浣、徐晋镕、张鸿基、管兰滋等。 贫困的际遇迫使他们抱团取暖, 经常聚在一起,既交流思想、切磋艺文,亦互相接济生活。 徐晋镕曾经如此回忆他和沈谨学的友谊:“是年值水荒,我贫室如洗。 手贻十饼金,令我免罍耻。 是虽友谊常,难君亦贫士。 ”   “难君亦贫士”,沈谨学生活之艰辛,在贝青乔诗中亦有反映,其《题沈四山人遗诗》谓:“一种田家野趣饶,忘饥忍冻任逍遥。 能安耕凿贫非病,此是先民击壤谣。 ”   贝青乔与徐晋镕亦有交往,其存诗有《归里后江赓设饮即席呈徐晋镕管兰滋》、《赠徐晋镕》等。 而贝青乔另有《怀张大鸿基》诗,既抒发了他们的理想,也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张也真吾友,奇怀郁未开。 狂招多口忌,贫炼一身才。 咳唾皆诗卷,淋漓有酒怀。 相思不相见,愁绝陇头梅。 ”(《半行庵诗存稿》卷一)在这安贫、又执着于道之追求的群体中,贝青乔无疑是杰出代表。   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号无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恽世临被劾侨寓苏州,序《半行庵诗存稿》时曾询得其生平,并作简单概括,称贝青乔“具有干济才,壮年尝佐扬威将军戎幕,……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归复之浙,又尝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而卒穷愁落寞、患难颠倒以底于死。初,庚申之变,子木自浙迎母以去。 越岁,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没死生,寻母不获,负罪引慝,无地自容。 不得已,就直隶制军刘公之聘,未及相见,道卒旅邸。呜呼,文人之穷,一至此哉”? 当然,我们还可以依据贝青乔自己以及当时人着述,钩稽其更多的生平事迹,所得结论,按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感逝集》所言,也只是“橐笔依人”。   “橐笔依人”而奔走四方,是因为生活所迫。对此,贝青乔在诗中无奈述之:   飞飞幕间燕,扰扰盘中蝇。 饥趋谋一饱,百族相频仍。 橐笔事奔走,憔悴嗟可矜。 磨砻腐儒骨,百年犹有棱。 逝将息吾影,归治田几畻。联床接吟侣,着屐呼酒朋。潇潇风雨夜,兀守南濠灯。(《为管兰滋题寓楼听雨图》,《半行庵诗存稿》卷二)其实,贝青乔早年虽不富贵,也并不潦倒,可算是安逸。严迪昌《清诗史》谓其家族属于“吴中新兴文化世族,其父贝廷煦(1784~1818),字春如,号梅泉,又号三泉;六叔贝廷点(1793~1847),字孝存,号若泉,又号六泉,均为着名文士诗人。堂兄贝墉(1780~1846),字既勤,号简香,是袁绶阶长婿,系一代着名藏书家”。 近年书画拍卖市场,时有贝廷点(即贝点)画作出现,贝青乔亦有《六泉叔命题钟进士出猎图》诗。 现存贝青乔早年诗作,有不少是追随杖履徜徉吴中山水之间的诗篇,如《家大人邀集同人游西山夜宿法螺寺作》、《宿环山阁》、《觉海寺探桂》、《暮至花山寺上莲峰顶》、《家大人暨六泉叔邀同印丈康祚叶丈廷琯程丈庭鹭往游阳山大石归作诗即步程丈原韵》等。 当然,其父辈虽优处林下,亦以国运民生为己任。前述贝青乔决定投笔从戎、告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