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岳区林业-文化的资料文档
南岳的古树名木
树龄在100年以上,饱经风霜,外貌古老苍劲的树木称古树,凡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300年-499年为二级古树,100年-299年为三级古树。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和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树种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称名木。
古树名木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也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和无价珍宝,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不会说话的“老寿星”,历史的见证“人”,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1.南山不老松(南岳万年松)——帝王比寿之松
南岳特产万年松早在宋代就被喻为“比寿之松”。国人祝寿时常说: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人们不仅要问,既然南岳衡山为“南山”,那“不老松”指的又是何松?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笔者查阅史籍时发现,其实古人早有明确答案,只是我们疏忽而已。
一是宋代道士最早将南岳万年松为帝王祝寿。宋代道士李思聪,喜欢以绘画、作诗呈献朝庭以贺皇帝寿辰,因此,得[洞渊大师、冲妙先生]封号。他在《南岳朱陵洞天》一诗中,不仅把寿岳比喻为“吾皇大椿算”,还隐喻祝融峰的万年松为“比寿之松”。诗云:
灵峰七十二巑岏(cuán wán ),紫盖芙蓉杳霭间。
影浸潇湘盘地脉,秀擎翼轸插天关。
真君玉册光千古,赤帝璇宫镇八蛮。
好比吾皇大椿算,万年松在最高山。
大椿,古寓言中的木名﹐比喻长寿,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二是宋·陈田夫明显提出南岳万年松为帝王比寿之松。在《南岳总胜集》中,陈田夫有如此记载,“拂坛松名矮树万年松。高不盈丈。根深枝翠。怪状如龙。乃吾皇比寿之松也”。
三是明代思想家王夫之亦将南岳万年松比喻为“长寿之松”。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晚年隐居南岳衡山,他在《南岳赋》中也将南岳特产“竹纪千年,松寿万年”载入其中。
由此可以断定,南岳衡山的“万年松”(矮树,亦称黑松)才是真正的“南山不老松”,更是自古有之的“比寿之松”。文/曾卫国.图/李明红
2.福严寺受戒的古银杏
据史料记载,公元568年,即陈光大二年,佛教界慧思禅师来到南岳,人称南岳大师。慧思入山就建了般若寺,即现今的福严寺,至今有1440多年的历史了。福严寺山门口有三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犹如守门的彪形大汉威武雄壮。西侧,有一棵近1500年的古银杏树,树干粗壮,直径158厘米。它的主杆树皮上有几个清晰可见的疤痕,相传这是慧思大师为这棵银杏树受了戒,用艾火烧成的艾疤。从此,这棵受戒出家的银杏树就不能生崽了,即只开花不结果,而福严寺山门口的几棵银杏则可以结果,因为是慧思大师的“俗家弟子”,不是佛门中人。
银杏,又名白果树(因种子雪白而得名),公孙树(因银杏树栽植后,通过30年的生长才能结果,公公栽树,孙子才摘果,故名公孙树),属银杏科银杏属,起源古老,有“东方圣者”之称,为中国“国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雌雄异株,福严寺内的这棵银杏为雄株,故只开雄花不结果,而山门外的为一株雌株(最外面一株,斜杆),两株雄株,故能结果。而树杆上有几个疤痕是因为砍去了几个侧枝后,树皮产生的愈伤组织,但没有恢复平整所致,这就好比佛教徒头上的艾火疤痕一样。文.图/李明红
3.绝世罕见的绒毛皂荚
1954年夏天,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李丙贵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南岳广济寺实习,对学生们所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现场鉴定时,发现了一种属于豆科皂荚属树种。当时限于资料不够,为慎重起见,李老师便将这个标本送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与侯宽昭两位教授鉴定。经过研究,陈焕镛与侯宽昭两位教授认定这是个新种,并根据其荚果表面密被棕褐色绒毛这一特征命名为绒毛皂荚,但没有正式发表,过了27年,李丙贵老师沿用这个中名,于1982年正式在《云南植物研究》第4卷第2期上发表,至此,这个藏在深山密林里的珍稀濒危物种被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公布于世。1989年12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傅立国等教授编写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记载,这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绒毛皂荚,数量少得惊人,只有5棵。很遗憾的是,从1954年至1978年,由于人为影响及树木本身生长发育等原因,先后消亡了3株,现仅存2株,其中1株年龄为278年,已腐朽衰老,空心达一半以上,另一株年龄也达105年。2010年3月,在广济寺之下约1000米的清云庵溪沟边又发现了2株,现南岳的绒毛皂荚原生种只有4株。从发现之日起,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植物学家除在南岳的广济寺外均未发现此种植物的踪迹,从数量上讲比享有“植物界熊猫”之称的银杉还要稀少,绒毛皂荚是南岳古树名木中的“熊猫树”。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将绒毛皂荚定为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文/李明红.图/喻勋林、李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