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福原子模型.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拉塞福原子模型

第二章 物質的組成 原子與原子核的組成 湯姆森陰極射線管實驗 湯姆森對原子結構的推論 原子本身為電中性,所以若其內部有電子(帶負電),意味必同時存在帶正電的部分,即原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了。 密立坎透過油滴實驗測得電子帶電量為 自然界任何單獨存在物體其帶電量皆為此電量的整數倍故稱為基本電荷。 物體由原子組成,因此非電中性的物體其帶電量皆為基本電荷的整數倍,此現象稱為電荷量子化。 電子質量為 α粒子撞擊鉑金屬靶的(散射)實驗 拉塞福從α 粒子的金箔散射實驗證明金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實驗裝置如動畫。 實驗結果: 絕大部分的粒子未產生明顯的散射,但大約每8000個粒子,有一個產生異常的大角度散射。與布丁模型預測不符合。故拉塞福提出新模型。 拉塞福原子模型(行星模型) 1911年,由拉塞福提出。 原子結構視為類似行星繞行 太陽的架構。 原子的正電荷與大部分質 量皆集中於原子核內,核 半徑約為 10-14~10-15公尺。 電子受到原子核的庫侖靜電引力作用,繞行原子核作軌道運動。 電子所環繞的空間就是原子的體積。 原子有核的模型 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解釋 因為原子核很小,大部分的α粒子穿過鉑金屬靶時,因離核較遠,受到的靜電斥力很小,故 粒子的運動幾乎不受影響。 只有很小比例的入射α粒子經過原子核附近,受到原子核的靜電斥力作用,產生大角度的散射。如前面動畫所示 拉塞福原子模型的修正 範例1:原子數量的估算 如果以原子為物質的組成單元,則直徑為0.01公分的一粒細砂內,所含有的原子數目約為多少?(選擇最接近的數量級) (A)106 (B)109 (C)1013 (D)1017。 範例1答案 答案:(D) 原子半徑約10-10m ?體積為(4/3)π?(10-10)3 m3, 一粒細砂的直徑為0.01 cm=10-4m ?半徑為0.005 cm = 5×10-5 m ?體積為(4/3)π×(5×10-5)3m3, 所以一粒細砂內,所含有的原子數 = = 1.25×1017 個, 故最接近的數量級為1017。 中子的發現 拉塞福於1920年提出,原子核中除了有帶正電的質子外,還存在不帶電的中子。 1932年,查兌克由α粒子撞擊金屬鈹的實驗證實中子的存在。 原子核的組成 1932年,海森堡提出原子核模型,認為原子核是由 Z 個質子與 A-Z 個中子所構成。 Z:稱為元素的原子序(即原子核中的質子 數)。 A:稱為原子的質量數,為原子核中質子數與中子數的總和。 質子與中子均稱為核子,兩者質量相當接近約為1.67?10-27公斤。 每個質子帶電量與電子相同,均為1.6?10-19庫侖,中子不帶電。 同位素 當兩原子相比較時,若原子核中所含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稱其為同位素。 同位素核外的電子數相同,故通常具有相同的化學特性,也被列在週期表的相同位置上。 例如碳有兩種同位素 與 ,其電子與質子數皆為6個,因化學性質由電子數決定,所以化性相同,但 中子數 6個, 中子數8個,故原子核組成不同,導致質量放射性等物理性質不同。 範例2 自然界中,氯的同位素有 及 兩種,試問這兩種同位素各含有幾個中子? 有35-17=18個中子, 有37-17=20個中子。 質子與中子的組成 1970年代以高速電子撞擊質子的實驗,發現質子內部有更小的帶電粒子存在,做高速電子撞擊中子的實驗亦得到相同的結果。 進一步研究可得,質子是由2個上夸克1個下夸克組成,中子是由1個上夸克2個下夸克組成。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夸克及電子是由更小的結構所組成,此種粒子稱為基本粒子。 夸克的種類 物質組成發展的過程 夸克的實驗的利器―強子對撞器 第二章 / 第二節 * 第二章 / 第二節 * 第二章 / 第二節 * 第二章 / 第二節 * 3-1 3-1 按此觀看圖片 ? ? 1. 1. ? ? End 0.5節 湯姆森對陰極射線做許多實驗發現任何物質中均 存在電子 p.33第一段 p.33第二段 p.33第三段 p.34第一段 p.34第三段 p.35第一段 p.35第一段 p.35第一段 原子行星模型雖能解釋α粒子散射實驗,但並無法解釋電子在公轉過程中為何不會持續對外輻射電磁波,此問題直到波爾提出電子繞原子核公轉時角動量量子化的假設才圓滿解決。(課本8-3會說明) 底夸克 1973年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提出,其帶電量為 奇夸克 1964年蓋爾曼和茨威格提出,其帶電量為 下夸克 1964年蓋爾曼和 茨威格提出,其 帶電量為 頂夸克 1973年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提出,其帶電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