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的历史渊源与复兴.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筝的历史渊源与复兴

秦筝的历史渊源与复兴 引言 曾在历史上光彩夺目的秦筝,一度只闻其名,不闻其声。仅能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领略其风采。新时期一批有志的民族器乐工作者在 复兴秦筝的工作中,立足保持地方风格,依靠地方传统音乐,走出了 一条成功之路。 本文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搜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再进行大量的浏 览、细致的阅读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别对于历史中的秦筝(通 过对文献的分析,探究“秦筝”的含义及其繁荣、衰落、断代的经过。) 和现代的秦筝(乐人、乐曲、风格特点、音乐精神)进行分析研究。 试图在阐述秦筝流派复兴的历史根据、现实状况和发展成果之后得出 以下的论点:秦筝复兴工作获得成功的经验是: ①立足于地方传统音乐发展器乐的地方风格; ②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的音乐元素及技法,让技法服 务于风格从而更加丰富本流派的表现力。 及时的总结这些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对于在新时期如何既保持地 方风格,又能结合多方面音乐元素,发展为具有时代感,与时代接轨 的新传统音乐流派,从而繁荣民族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一 秦筝小考(溯源) (一) “秦筝”一词的含义 “筝,又称秦筝”几乎每一篇介绍筝的文章都使用过这句话。《中 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筝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中《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翁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 秦之声也。’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行于秦地。(今陕西)史称秦筝”。《中 国乐器图志》2载“……筝早在公元前2 世纪左右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 已广泛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名秦筝。”以上的引文中都一致地使用了 “秦筝”一词。究竟“秦筝”的含义是什么? 在汉代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卷87)引《李斯谏逐客书》中, 李斯把许多外来的事物同秦国本土的事物加以对比,以喻人才的任用 方面,外来的人同秦国本国人一样可以为秦国所用,为秦国带来利益。 文中列举筝、缶、瓮等乐器作为秦国本土音乐的象征和代表。《旧唐 书·音乐志》载“筝,本秦声也”由此可见“秦筝”是筝的又一个名 称,“秦”的含义是秦地。当时也并没有以其他地区称谓作为筝的别称 的情况如“潮筝、豫筝、鲁筝……”。因此许多学者推论出秦筝是指“发 源于秦地的筝”。 秦地一词的历史概念不仅指秦都咸阳或秦国所在地(今陕西),还 曾包括甘肃大部、宁夏东南和山西西南部、河南函谷关以西,湖北, 四川北部等地。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多变 3 。秦岭横贯于关中盆地以南, 北有黄土高原西有祁连山,河西走廊。汉江,渭河分别为黄河的最大 2 支流,流经这里。地形多山区、高原,沟壑纵横。地理环境造就了秦 人爽直、磊落的性格。在秦风音乐中则体现为“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的审美趣向。长安作为秦地的中心城市更是西周、秦、西汉、前秦、 后秦、北周、隋、唐等十一朝国都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处于中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人、学士、艺术家的汇集之地。此 时上至宫廷礼乐,下至民间聚会,无论达官府第还是文人书斋而或青 楼酒肆,无处不闻秦筝。 西汉桓宽《盐铁论》载:“往昔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 已。” 西汉侯谨《筝赋》云“享,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 上于筝者矣。” 4 山东大学曹涤非教授从《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诸曲》中考得当 时宫廷音乐各调所用乐器如下: 相和曲:笙、笛、节、鼓、琴、瑟、琵琶; 平调曲:笙、笛、筑、筝、琴、瑟、琵琶; 清调曲:笙、笛、节、筝、琴、瑟、篪; 瑟调曲:笙、笛、节、筝、琴、瑟; 楚调曲:笙、笛、节、筝、琴、弄、琵琶。 由此可见筝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地位。 南朝文学家沈约《咏筝》一诗云:“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曹植《箜篌引》有“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之句5 。唐代诗人白居 易《邓舫张彻落第诗》有:“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