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豪放词审美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苏轼豪放词审美特征

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摘要:豪放词作为苏词中的精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开拓意义。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并在其词作中充分运用,使他的豪放词不仅蕴含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壮美词境和全新的情感抒写内容与抒写方式。   关键词:苏轼 豪放词 人格魅力 壮美词境 情感抒写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若提苏轼,亦必提其“豪放”词风。苏轼的豪放词融合了词人的人格魅力,以阔大雄壮的审美意象抒写其情感。下面拟就从三方面来试述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一、苏轼豪放词的人格魅力   苏轼早在二十六岁时即踏上仕途,他的一生处于北宋新党与旧党相互倾轧、激烈斗争的时期。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之有诽谤朝廷,遂被捕下狱(即“乌台诗案”),数月后出狱调任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年间,旧党执政,苏轼官至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的打击,远调惠州、琼州。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为什么苏轼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呢?原因只有一个,即他的坚持。无论旧党执政还是新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骨气!   陶渊明在仕途不得志后选择了隐居山林,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李白在仕途不得志后选择了纵酒放歌,唱出了“莫使金樽空对月”、“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雄放之音。苏轼却一直坚持着他的理想,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有一番作为,如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等。苏轼之所以有此类兼济之举,乃源于其人生哲学中渗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   苏轼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他对仕途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儒家的???世和有为。他能从容面对一次次打击,又得悟于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净达圆融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显得从容自如。因此,苏轼才能在长时间的宦海沉浮中挺立不败,并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乐观、旷达的风貌。   且看他的《定风波》,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1](P220)   这首词作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1](P220)仅从小序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达观、超然的处世哲学。“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莫”字写出了词人的潇洒。“穿”和“打”都是力度很强的字眼,似乎象征着恶势力的攻击,苏轼叫你“莫听”它,心不为外物所动,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泰然。[2](P209) “何妨”表现了他对外界干扰的蔑视。“吟啸”表现了一种玩赏的心情,词人始终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他不但未被外界打倒,而且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写作这首词时苏轼在被贬地黄州城的城外,他穿着芒鞋,拄着拐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真正领会了苏轼的旷达、豁然。“谁怕”是一种鼓励,仿佛在说,不要等待条件,勇往直前,你依然会有所收获。“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词人在雨中吟咏徐行,处之泰然,雨停之后,反倒觉得寒冷。这是写实,也是对人生遭遇的感受。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浪,总会给人以悲观苦乐等不同体验。于是,山头的斜阳拥抱作者时,作者有了异常温暖的感觉。对人生有了一种领悟,不要永远沉浸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希望就在前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我走过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些萧瑟凄凉的景象呢?这里“景象”暗指他生平所经手的打击和苦难,确实“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并不能改变我,我依然坚定我自己的意向,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过眼烟云,明镜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扰,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明白宇宙与人生真谛后,对身世利害的断然超越。这样才可以摆脱一切牵绊,去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否则任何纤芥细故都能扰乱心志被世俗所困扰,心灵随波逐流,往而不复。苏轼正是因为明白此理,才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潇洒、淡定。仅从这首小词我们就已充分感受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   然而,乐观、旷达仅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一个方面。《满江红》(汉江西来)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给当时的好友朱昌寿的。面对友人,苏轼禁不住将一腔悲愤开怀直书,词的下片最能看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