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思路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振铎散文《猫》?赏析【我解读】1925年11月7日,地点是上海。在此之前,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郑振铎是深受“科学、民主、博爱”思想影响的一代知识分子,然而在那个时期,他跟鲁迅一样“彷徨”,因此,我们只能从《猫》中曲折地看到时代的印迹。 和鲁迅的《故乡》一样,这篇作品很真实。作为教学文本,课前导读也在暗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散文教学的指向。然后它确实是小说。小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觉得,这是真的。 尽管小说表面上有无懈可击的真实,但也有无法掩饰的虚构,如第三只猫的死是两个月后,而被冤打才几天就发现了真相,于是“我”良心发现,痛苦不已。按常理有足够的时间于事可补——比如找到它,带它去看医生,给它吃鱼,给它抚爱……如果这样写下去,那就是散文,而不是小说。小说经常是故意脱离常情。 如果是鲁迅来写第三只猫,估计会一棒子打死,但至少也是打折腿,如此残忍,才更“真实”,更有艺术震撼。 二、紧扣文体说比较 小说当然可以从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进行解读。但这种传统的分析框架,难免千篇一律。作品的解读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的特点,可以用比较法切入教学。 比较法是文本分析手段,对比是创作手法,二者只是角度的不同,都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以此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思索。课文中的比较是无声的。三次养猫的叙写层层推进,写小花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作必要的铺垫,可视为小说的开端和发展,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高潮,凸现主旨。 具体说来,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文中比较法的运用。 1.整体比较 每一只猫,写法大致相同。都写了来历、外形、性情、行为,都交代了结局,都有人的情感影响。通过梳理,可以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2.局部比较 比如通过比较“来历”,第一、二只猫是因为喜爱要来的,第三只猫是因为可怜捡来的。来历不同,情感基础也不同,地位也就不一样。同理,极写第三只猫的丑陋,是与前两只猫的漂亮对比,这样为写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作了厚实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3.内部比较 每只猫的写法也有内部的比较,比如第一只猫。通过健康时与生病时的对比,拉开了小说审美的情感距离,越是写健康时的讨人喜爱,也就越能表现生病时的担忧,这样才能拨动读者的情弦。 4.细节比较???????????????????????????????????????????????????????????????????????????????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只猫的两处“蜷伏”和两处“伏”。 第一处“蜷伏”,写出了小猫的可怜状。第二处“蜷伏”,写出了小猫对人的依恋。它也想和人亲近,却只是一厢情愿。第一个“伏”,显然是主人想赶它走却赶不走,它很瘦,可见饥饿无力。第二个“伏”,写出了它衣食无忧,心宽体胖的情态。 从无家可归到有家可依,从衣食无着到衣食无忧,从瘦弱不堪到心宽体胖,主动亲近主人却又不得赏识,内心深处的忧郁郁积于内,表现于外。从细节上,也预示了它的悲剧命运。 5.强弱比较 强者之强,如“我”和“妻”以及捉猫人,在于蛮横无理。弱者之弱,如“张婶”和“猫”甚至周家丫头,在于没有言权。 “猫”这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构成对比的情节演绎中给读者留下强烈地震撼和冲击,由此无情地解剖了人性中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让“我”对这只丑猫永无补救地受到良心的谴责。好的作品都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我”的自责、内疚、痛苦正是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提示着人性中善良、仁爱、公平、正义等美好一面的觉醒。 通过小题材,洞见大人生。通过多重对比,文章波澜起伏,这就是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 ? 【我设计】 设计思想 按照一般的阅读习惯,我们读一篇文学作品,读过之后,大致应该知道是什么文体。初一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前面已学过了《故乡》,因此要让学生在辨识文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任务之一。之二是要给学生一种有用的分析方法。孙绍振教授在谈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一直强调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因为比较法对《猫》这篇小说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因此是这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把这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文学作品阅读的钥匙。尽管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却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把《猫》当作“例文”,来学习用比较法分析文本。计划两课时,须用学案配合。 教学目标 1.辨识小说这种文体。 2.学习用比较法分析文本,探究主旨。 3.学习用对比手法写片段作文。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辨文体 1.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多媒体展示动物图片)。同学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呢,养过什么小动物吗?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