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缒而出”标点分歧略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夜缒而出”标点分歧略说

“夜缒而出”标点分歧略说-汉语言文学 “夜缒而出”标点分歧略说 王 鹤 摘 要:人教版、苏教版对于“夜缒而出”标点的处理不同。文章分析了“而”字连接两个动词的关系,考察了“夜”在《左传》及其他文献中的使用,认为人教版“夜缒而出”的处理更符合文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夜缒而出” 标点 “也”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段话: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其中“夜缒而出”的标点处理如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人教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苏教版) 这篇课文选自《左传》。考察《左传》的各种注译本和各种古代汉语教材,发现对“夜缒而出”的标点也存在以上两种情况。如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李梦生《左传译注》、王力《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沈祥源《古代汉语》(第2版)以“夜缒而出”断句,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徐中舒《左传选》、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朱宏达等《左传直解》则标点为“夜,缒而出”。 文言标点反映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理解。揣测“夜,缒而出”和“夜缒而出”两种不同的断句,或许是出于对“而”字的理解不同。“而”作为连词,连接两个独立的动作“缒”和“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连接状语和谓语,另一种是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本文认为,“夜缒而出”的“而”属于后一种情况,“而”表承接,连接的两个动词“缒”和“出”所表示的动作属于顺承相继。类似的用例有,《列子·天瑞》:“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这三个例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明显有先后因循相继的关系,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和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也是这样分析的。 再来看教材的注解,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课本都只对“夜缒而出”的“缒”字进行注释,人教版解释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苏教版解释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释义大致相同,但似乎都忽略了“缒”字前面的“夜”字。其实,“夜缒而出”一语中,“夜”跟什么词搭配还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它涉及是否需要在“夜”字后句读。检索“夜”字在《左传》中出现的情况,“夜”字总共出现了55次,单字使用次数为19次,“日夜”“夙夜”等合成词表达为6次,“夜中”“夜半”等合成词表达为3次,用于人名“夜姑”的表达为3次,用于“夜+动词”的表达多达29次,可见《左传》中“夜”跟动词连用的形式占较大的比重。这29个用例依据形式可以分为3类: 1.“夜+动词”类 (1)执其帑於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文公十一年) (2)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文公十二年) 2.“夜+动词+宾语”类 (3)骖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桓公三年) (4)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襄公七年) (5)其妻缢。嫳覆命于崔子,且御而归之。至,则无归矣,乃缢。崔明夜辟诸大墓。辛巳,崔明来奔,庆封当国。(襄公二十七年) (6)齐庆封围高唐,弗克。冬十一月,齐侯围之,见卫在城上,号之,乃下。问守备焉,以无备告。揖之,乃登。闻师将傅,食高唐人。殖绰、工偻会夜缒纳师,醢卫于军。(襄公十九年) 3.“夜+动词+而+动词”类 (7)及老,託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譟,城上之人亦譟。(昭公十九年) 以上例句中“夜”都是时间状语,理解为“趁着夜色”,不理解为“连夜”。“连夜”在文意上部分契合一些情况危急的语境,像是一般人不求甚解的一种即时解读。周秉钧先生认为“用名词表示动作的时间或地点,在它的前面就隐含有于在这样的介词。——这种用法实际上也等于介宾结构作状语。”①从语言本体上看,“夜+动词”中“夜”是其后接动词发生的必要时间条件,其适用更具有普遍意义。 上举的几个例句反映出“夜+动词”结构形式灵活,“夜”可以接动词,也可以接动宾结构,还可以接“而”字连接的两个动词。可见《左传》在“夜+动词”的使用模式上是有意识的趋于规范和统一。观察例句,例(6)和例(7)与“夜缒而出”在使用形式和使用语境上几乎相同。尤其是例(7)为“夜缒而出”断句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显然,我们不能将例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