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pptVIP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3.请分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的双重喻义是什么,孔子运用这一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答案 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 孔子运用这个比喻,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的严肃批评。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答案 孔子说这句话是针对冉有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一观点的。 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直接地批评了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做了铺垫。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 5.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 答案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孟子以战争作喻,启发对方思考。他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实行仁政,行王道。 答案 6.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答案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三种措施和四种主张时,全用排偶,音调铿锵,气势充沛。 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有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分析下列比喻句,说说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美点赏析 答案 比 喻 作 用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五十步笑百步。” ?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 ? 答案  比 喻 作 用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虎兕出于柙”比喻季康子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将遭遇灭顶之灾,形势危急,处境险恶。 “五十步笑百步。” 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不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 批评了治理不好国家而为推卸责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以及史书《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因而《孟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展示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