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棉花产业现状及生产发展对策-郑州培训.ppt

河南省棉花产业现状及生产发展对策-郑州培训.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省棉花产业现状及生产发展对策-郑州培训

2009-10 2009-10 一、河南省概况 (一)河南省棉花面积 河南省棉花面积 河南省棉花面积 河南省棉花面积 河南省棉花面积 河南省棉花面积 (二)河南省棉花总产 河南省棉花总产 河南省棉花总产 河南省棉花总产 河南省棉花总产 (三)河南省棉花单产 河南省棉花单产 河南省棉花单产 (四)河南省棉花质量 (五)河南省棉花纺织 河南省棉花纺织 二、河南省棉区布局 及技术特点 当前,我省棉花主要集中在豫东、南阳盆地和豫北三大棉区。“九五”-“十五”期间,豫东、南阳盆地和豫北棉区的植棉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8%、20%和10%,其他地区仅占2%;全省2004-2006三年平均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有38个,合计面积1080万亩;平均植棉15万亩以上的县有30个,合计面积986万亩;20万亩以上的县23个,合计面积868万亩;30万亩以上的县15个,合计面积676万亩。 我省棉花生产技术在总结传统植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完善、提高、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合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为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南阳盆地棉区,形成了以麦套春棉为主体,以杂交抗虫棉品种为主导,适当稀植、化学调控、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相配套的综合高产技术模式,种植密度1800-2500株/亩,单株成铃30-35个,亩成铃6-6.5万个,每亩皮棉80-90公斤,霜前花率85%以上; 2、豫东棉区,形成了以麦套春棉为主体,麦套夏棉为补充,以常规抗虫棉品种为主导,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合理密植、化学调控、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相配套的综合丰产技术模式,种植密度3000-3500株/亩,单株成铃15-20个,亩成铃5.5-6万个,每亩皮棉70-80公斤,霜前花率80%以上; 3、豫北棉区,形成了以麦套夏棉为主体,以麦后移栽为补充,以常规抗虫棉品种为主导,地膜覆盖、密植促早、化学调控、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统治相配套的早熟丰产技术模式, 夏棉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单株成铃8-12个,亩成铃4-4.5万个,每亩产皮棉60-70公斤,霜前花率80%以上。 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产棉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生产,粮棉争地矛盾非常突出。长期以来,我省围绕实现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引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推广步伐,使每一项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都对棉花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1、麦棉两熟技术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河南棉花生产以单作春棉为主,粮棉生产水平低,形成了粮棉争地的历史矛盾。该项目技术的试验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因当时品种和生产条件的制约,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得以突破,八十年代中期在我省得到全面推广。1990年全省麦棉两熟面积突破90%,自1997年以来一直稳定在95%以上。在麦棉两熟中,春套棉占80%以上,以“五二”、“四二”式麦棉配置为主;夏套棉仅占15-20%,多为“三密一稀”或“二密一稀”配置。由于棉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光、热、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所以实现了“以粮保棉,以棉促粮,粮棉同步发展”的目标,也为麦棉双优、双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2、营养钵(块)育苗移栽解决了保苗、早发问题。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是麦棉两熟的配套技术,也是实现棉花早播、早发、早熟和盐碱地保全苗的综合措施之一。该项技术始于五十年代,成熟于六十年代,推广于七十年代。1975年全省2万公顷,1980年发展到360万亩,1984年达到500万亩, 到九十年代突破了100万亩,约占棉田面积的60-70%。营养钵育苗一般可比露地棉提前一个月播种,大田生育期提早10-15天,可增产10-20%,霜前花率提高10个百分点,其早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3、地膜覆盖技术促进了棉花早发早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于1980年引入我省,1982年示范面积仅3万亩,1984年超常发展到326万亩,后因棉田减少影响推广,直到九十年代又得以发展。1996年全省突破400万亩,1998年超过600万亩,成为营养钵育苗移栽的配套、互补技术。由于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的多重作用,并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密度偏稀问题,有利于棉花早栽、早发、早熟、增产。一般可比露地棉增产20-30%,霜前花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在豫东、豫北棉区已成为替代露地直播的常规增产技术。目前,全省棉区基本形成了“不(移)栽就盖(膜),不盖就栽或既盖又栽”的技术格局。 4、化学调控技术有利于简化整枝管理。我省棉花的化调技术研究,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矮壮素(CCC)应用阶段,到八十年代才确立了以缩节安(DPC)为核心成份的棉花全程化调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